党员咨询服务电话:0577-12371   组织系统举报电话:0577-12380
今天是:

您当前的位置 : 温州党建   ->   县(市、区)动态   ->   泰顺   ->  正文
泰顺久久为功,奔走在小康路上
来源:温州日报 日期:2020-04-27 10:33:03 字体:

  “让绿色成为浙江发展最动人的色彩!”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的殷殷嘱托,在浙南大地回响。作为偏远山区的泰顺县,也因为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在“生态立县、旅游兴县”的“两山”路上,步履铿锵。

  到今年底,当地百姓翘首以盼的“全面小康梦”与“高速通车梦”,都将照进现实,几代泰顺人为之不懈努力的事业,终于在今年这个特殊年份得以实现。

  作为地处浙南的“老、少、边、穷”山区县,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泰顺受制于区位欠佳、山多地少、基础薄弱、交通落后等原因,贫困的帽子一度成为重压,当地百姓的脱贫愿望愈发强烈。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怀揣着“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梦想,泰顺历届党委、政府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届接着一届抓,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咬定青山不放松,久久为功抓攻坚,走出了一条“小康大道”。

  在中央、省市委坚强领导下,泰顺相继实施了“八七扶贫”“低收入农户倍增工程”“低收入农户高水平全面小康计划”等计划行动,树立连续作战的思维,紧盯重点节点抓突破、抓攻坚,坚定坚决地打好脱贫攻坚战。“国家贫困县”“省欠发达县”相继摘帽,实现了百姓从“贫穷落后”向“脱贫致富”的华丽转身,从“脱贫致富”向“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的持续迈进,谱写下波澜壮阔的发展篇章。

  在“山高路远”中谋强思变

  一条“出山路”踏平坎坷成大道

  “九山半水半分田”的泰顺,“竹篾当灯草、火笼当棉袄、番薯丝吃不饱”一度成为山区群众的生活写照。直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泰顺仍有70%以上农村人口(20多万人)缺衣少食,看不起病、上不起学,先后被列入全国、全省贫困县。

  出山,成为山区群众摆脱贫困的第一步。怀揣着“要致富先修路”的朴实想法,泰顺为“出山路”奔波忙碌。从投工投劳建设第一条公路,到第一条省道顺利通车,再到今天的逐梦“通高建航建铁”,泰顺的出山路越走越顺畅。因路而改变命运的仕阳镇双林垟村村民赖圣挑回忆,上世纪90年代通村公路修到家门口,物流更加便捷,他就在村里开起杂货店做起小生意,月收入从400元左右增至800多元,翻了一番。到目前为止,泰顺的四好农村路总长已超过2000多公里,通路带来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正改变着越来越多泰顺人的命运。

  打开山门修路,更要走出山门“弄潮”。为让更多村民出山就业“有路可走”,2003年,泰顺率全省之先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对农民开展实用技术培训,还专门为外出劳务提供诚信担保和法律援助。2004年,在全面总结泰顺经验基础上,全省推广提出了“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17年来,该县已累计培训下山农民1.45万人次,有序组织劳务输出4825人。

华东大峡谷游客中心实景图

  走出山门的泰顺人,不仅打开眼界看到了外面世界的精彩,而且商海弄潮抓住了无限商机,在转型发展、抱团协作中书写了泰商传奇。目前,14万泰商在全国经营各类专业市场近千个,年创税超250亿元。曾经出山闯荡的泰顺人致富不忘回报桑梓,2018年以来,已累计回归项目21个,总投资达332亿元。

  出山拓路、回乡发展,内外泰顺人互动决战在脱贫攻坚的征程中,一组组脱贫数据让人欣喜:该县于1997年提前三年摘掉贫困县帽子,2002年实现13个欠发达乡镇基本脱贫,2015年实现“浙江重点欠发达县”摘帽;2003年至今,贫困人口减少10532户44300人,全面消除“4600以下”贫困现象,全面消除村集体经济薄弱村,“一户一策一干部”做法在全省推广,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奖候选提名、浙江省低收入群众增收行动计划先进集体。

  在“登高望远”中加速崛起

  一条“下山路”绿色崛起成样板

  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习近平到泰顺调研,对下山脱贫作出重要指示,要求“下得来、稳得住、富得起”。这为多年来“穷在山上,苦在路上,落后在分散上”的泰顺提供脱贫的根本指引和遵循,搭乘“两山”转化、乡村振兴、脱贫攻坚、高速时代等战略机遇,泰顺在登高望远中蓄势强发、加速崛起。

  这条“崛起之路”,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当时居住在远山的村民,逐步迁移到条件较好的村镇建房安居,由此形成了泰顺“下山搬迁脱贫”的雏形。后来,当地又实施整村整乡的搬迁脱贫,“小县大城关、小乡大集镇”全面推进。其中,位于司前畲族镇左溪大桥北的峰门新村一期,就是全省首创的泰顺“一镇带三乡”移民模式的最早见证。

  而今天,“生态搬迁”工程在继续深化,已经成为泰顺撬动生态保护、除险安居、脱贫攻坚、山区城镇化的有力支点。从2003年率先启动“一镇带三乡”搬迁工程,到2011年实施“无区域生态移民”工程,再到2017年发力“生态大搬迁”工程,泰顺安居实践持续升级,惠及范围更广、政策更优。至今,该县累计移民安置9万多人,实现了城镇能级的提升、城镇面貌的改善、人口和产业的集聚,也加速着“最美山城”的精彩蝶变。

  泰顺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周德黎表示,该县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统筹解决搬迁群众的脱贫致富问题,以金融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兜底扶贫、社会扶贫等“扶贫六法”,以及“黄金八条”等协同发力,加快推动留在山间的绿水青山,成为养蜂、蔬果、茶叶等绿色产业的沃土,让下山后的村民真正找到奔小康的“靠山”,实现全方位帮扶。

  围绕“下山居住,上山致富,人才回归,产业兴旺”这16个字,泰顺仍在持续探索进一步做深做足生态搬迁文章,实现生态、生产、生活的深度融合。与此同时,旅游主业、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等山区特色产业日益壮大,最大程度释放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国家生态县、全国首批“碳汇城市”“中国天然氧吧”、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等众多“国字号”名片也先后落户泰顺。去年10月,泰顺县人口集聚与农民增收致富改革试点,被列入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为全国同类地区打好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泰顺经验”。

  在“志存高远”中奋力赶超

  一条“两山转化路”越走越宽绿意浓

  在泰顺的诗意山水间,绿色无疑是最亮眼的色彩。一直以来,该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实施“生态立县、旅游兴县”战略不动摇,争做“两山”转化的践行者,全力描绘别样的绿色小康图景,加快绿色发展、绿色赶超,坚定绿色制胜。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站在关键历史节点,泰顺向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发起总攻。“泰顺正处于发展最快、发展最好、发展最关键的阶段之一,打赢脱贫攻坚战,是让经济社会发展惠及更多泰顺人民特别是低收入农户的必然要求,是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不落一人’的现实需要。”在3月24日召开的县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泰顺县委书记陈永光勉励全体党员干部“总攻时刻、愈需奋勇”。当地聚焦“最佳生态、康养文旅、最美山城、泰顺攻坚、乡贤泰商、平安泰顺”六张牌,目标不降、力度不减,奋力跑出绿色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文泰高速洪溪特大桥实景图

  目标既定,唯有攻坚落实。今年初,泰顺在全市率先编制“六重”清单,突出重点抓特色产业,聚焦做大做强茶产业、猕猴桃产业、竹木制品业等9大产业,全面打响中国农业区域公用品牌、中国驰名商标“三杯香”茶和“泰顺山友”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让特色农产品“飞”出大山促振兴,力争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以上。为此,泰顺重磅出台《关于推进泰顺县茶叶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扶持办法》,明确2020年至2022年县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资金用于茶产业转型升级,惠及茶农等相关兴业人员5万多人。

  脱贫攻坚时不我待,任重道“短”。处在绿色发展黄金期的泰顺,坚定扛起“重要窗口”的责任担当,正立足生态旅游等资源优势,持续加快“两山”转化,聚焦聚力“六重”清单,全力做强“六张牌”,努力把生态优势、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力争交出高水平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高分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