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咨询服务电话:0577-12371   组织系统举报电话:0577-12380
今天是:

您当前的位置 : 温州党建   ->   调研报告   ->  正文
关于双轨运行下我市农村新社区建设两大关键问题的调查研究
来源: 日期:2013-02-01 15:00:59 字体:

  我市自2011年启动城乡统筹综合改革以来,坚持以社区化党建为龙头,以深化村居“转并联”工作为抓手,积极推进城乡社区共融发展,农村新社区建设不断向纵深推进。在当前双轨运行的背景下,农村新社区能否真正实现“村社融合”、“有效运行”对重构农村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加快推进温州社会转型意义重大。

  一、关于村社融合难问题

  目前,村社融合难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社区定位缺乏法律支撑。迄今为止,尚没有一部关于农村新社区的法律法规。社区的性质、定位、功能、组织结构不明确,导致社区难以承接村级组织的政治、社会职能,村社融合难。比如:群众对社区印章有效性产生质疑,在办理一些行政审批事项时,仍到村委会盖章。

  (二)部分村干部存在抵触情绪。一些村干部受“宁做鸡头,不做凤尾”观念的影响,认为村社融合后自己原有权力弱化,对村社融合工作“阳奉阴违”。也有村干部认为,农村新社区的发展最终使村两委边缘化、虚化,鉴于自身的利益考虑,对农村新社区建设有抵触情绪。

  (三)群众对社区认可度不高。经济实力强的行政村村民,担心村社融合后现有资源被分割,自身利益受损;经济实力弱的行政村村民则担心被吞并,失去话语权。人人都打着自己的“小算盘”,融入农村新社区的动力不足。此外,当前农村新社区尚处于起步阶段,提供的公共服务还不能有效满足群众的需求。问卷调查表明,71.3%的被调查者认为村民对农村新社区没有认同感、归属感。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建议从法律层面、组织层面、文化层面入手,强化社区平台功能,整合行政村非经济职能,促进村社真正融合。

  (一)明确农村新社区定位,实现法律认同。建议对接省级立法机关,制定地方性《城乡社区建设法》,明确农村新社区的法律地位、组织架构、职能定位、运行机制、经费保障等一系列问题。

  (二)创新完善社区组织架构,实现组织认同。调研发现,村委会主任对农村新社区的认同是村社融合的关键。一是实行村社班子交叉任职。要构建起以社区党组织为领导核心、社区议监会议事决策监督、社区管委会执行的“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约的自治组织体系,重点做好社区管委会班子和村委会主任交叉兼职。二是落实社区联席会议共建协商制度。在村社双轨运行时期,为了实现政策、资源、资金、人员等有效整合利用,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让各村委会和社区管委会来协商共建社区基础设施或提供公共服务,增强村委会主任对农村新社区的认同和责任感。三是强化社区网格化管理理念。主要是借助综治“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形式,突出以党务工作指导员为网格长、以党的政策宣传员为主抓手,打破村村界限,形成社区党建、综治、计生、民政等工作“多网合一”管理机制,完善社区内部治理结构,实现基层组织扁平化管理。

  (三)丰富社区共荣发展载体,实现文化认同。一是完善社区文体活动基础设施。在整合各村现有资源的基础上,财政支持社区改善扩建文体服务设施,打造社区综合文体活动中心。二是整编社区文艺队伍。集中各村的民间文艺人才,组建专业的社区文艺队伍,定期、不定期开展民间文体活动。三是广泛开展文明联创活动。如开展“和谐社区”、“幸福家庭”、“孝敬模范”、“先进社会组织”、“全民健身运动会”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精神融合推动村社融合,培育社区文化体系,实现群众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关于农村新社区有效运行难问题

  目前来看,双轨运行下的农村新社区场子已铺开,班子已搭起,牌子已挂起,但社区运行不畅问题仍然存在,主要表现为:

  (一)社区职能不明确。当前,社区运行存在行政化的现象,社区角色异位,职能不明确。一些乡镇党委政府仍然把社区作为行政管理的触手向基层延伸,社区的工作范围和职责设置由当地党委、政府根据需要和易行性设置,随意性较大,缺乏统一性、规范性。问卷调查显示,有49.6 %的被调查者认为社区属于政府行政管理部门。

  (二)社会组织培育滞后。当前农村新社区组织多为党组织、自治组织,而专门从事社区公益性、服务性的民间社会组织、中介组织基本上处于缺失状态,农村社会组织培育远远滞后于城市社区。群众在遇到困难时,基本不会向社区求助。

  (三)保障机制不健全。一是社工队伍结构不合理。目前专职社工大部分由大学生村官担任,社会聘任的专职社工较少。社区专业社工配备工作进展缓慢,全市平均每万人社区专业社工人数仅0.08人。二是运行经费保障难。问卷调查显示,有77.4%的被调查者认为政府投入不足是制约社区建设的重要因素。三是激励考核机制缺失。大学生村官在社区工作身份尴尬,考核激励机制不完善,导致其茫然无从、精神懈怠。问卷调查显示,约49.6%的被调查者认为建立健全科学的考核激励机制是加强社工队伍建设的关键。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建议要理清职能边界,强化党建引领,注重整合协调,培育社会组织,构建多元主体参与共建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实现社区有效运行,真正做到便民、利民、为民。

  (一)理清职能边界。要处理好“上放下提”与“承接”关系,进一步明确乡镇街道、社区和村的职能边界。各县市区事权下放到乡镇街道,各村的社会管理职能上提到社区。积极推动劳动就业、社保、救助、医疗、文教等公共服务延伸到社区,确保大多服务在社区能够实现一站式服务,将服务职能真正落到社区,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要强化街道政务中心审批职能,整合街道站所功能,精简审批流程,方便群众办事,提高办事效率。如对于即办事项可以下放社区,而对于一些行政审批事项,如土地、规划等,由于业务性很强,目前不宜下放到社区。

  (二)强化社会组织。以社区大党委体制为引领,促进社区组织体系健全完善。特别是整合协调社区各类资源,通过适当政策激励、政治待遇提升等引领社会组织参与共建。如大力推进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扶持培育社会组织。鼓励社区群众自发地组织和发展文体活动类、志愿服务类等社会组织。鼓励各种社会主体或自然人投资兴办社区公益事业,提高社区社会组织的社会化程度。

  (三)健全保障机制。一要确保社区工作专人干。加大专职社工的招录力度,在政策上有意识地向村干部倾斜。社区专职工作者的工资福利待遇和各项社会保险待遇至少应参照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现行政策执行,所需经费由县、乡镇街道两级财政按比例承担,确保社区工作队伍稳定。二要多元化筹措经费。目前以财政补助为主,建立社区日常运转经费逐年增长机制,鼓励村经济组织、驻社区单位和社会各界对社区建设的支持。三要健全完善社工考核评价机制。突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注重考核结果与干部选拔任用、事业单位招考录用相挂钩,激励社工积极投入工作,营造良好的用人导向。

  市委党校2012年中青二班课题组:

  组长:缪来顺 成员:季克霖 黄昌尧 张海飞童景景 王光疆 陈峰 吴玉华 姚窕 郑琼 郑广 余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