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沿着232省道走入矾山镇南部片区,可以在朱程故居的“多样玩法”中,领略革命老区村的别样风情;也可以在鹤顶山郁郁葱葱的茶园中,品一壶本地的“老土茶”,感受“偷得浮生半日闲”的自在——这就是如今矾山镇“红韵茶乡?研学绿廊”组团发展片区建设的缩影。

但过去,资源整合不到位,产业发展“低小散”曾困扰着组团发展片区内各村发展。即便是拥有朱程故居红色教育基地的内山村,也存在运作能力较弱,体验式感受欠缺,只有“流量”缺乏“留量”的困境。“想搞产业却没资金、缺规划,只能看着好资源‘睡大觉’。”内山村党支部书记回忆过往,语气里满是感慨。转变如何实现?关键就在于党建引领,联建共建。
党建联建织就富民纽带
整合资金1800万元,打造项目12个
“单打独斗”不如“抱团取暖”,为了实现集中力量办大事,矾山镇党委打破村域界限,将沿线文化相通、位置相邻、产业相近的内山村、三合新村、杨子山村等3个村“串珠成链”,组建发展联合体。这一联合并非简单“凑班子”,镇党委聚焦“红色文化、绿色生态”主题,编制组团发展片区整体规划、行动方案,梳理2025年度提升、建设、产业等3类12个项目,整合革命老区振兴、省林业共同富裕综合体等专项资金1800万元,一体化推进各村红色遗迹保护、文旅业态提质、乡村产业提升。
镇党委组建工作专班,建立“镇班子联系、科室协调、村党组织落实”的项目建设机制。针对项目难点、堵点问题,专班还建立了政策协商解决机制,定期邀请县级部门、“两代表一委员”、党员群众共同参与协商,保障项目建设落地。目前,朱程故居、陈百弓纪念亭等5处红色遗址完成修缮,内山村军事体验基地、朱程个人事迹陈列馆、油茶加工仓储中心等4个建设项目投入运营。
文旅融合激活乡村动能
整合打造4条文旅线路,吸引游客超10万人次
如何将乡土资源、文化活化,把乡村好风景转化为振兴好前景?专业化运营与特色IP打造成为突破口。在项目运营上,矾山镇通过招引“浙江军梦”等运营团队,联合“茶通天下”等第三方企业,共同开展产业孵化、活动策划、宣传推广。在产业的布局上,矾山镇既重“串联”更重“差异”,通过错位布局研学、露营、康养等文旅业态,构建乡村文旅全链条消费场景。
在组团发展片区内聚焦“三个一”的红色文旅体系(即一场军事体验、一条红旅路线、一堂红色课程),链接各村分散分布的红色资源,共同打造红色研学产业;在杨子山村,利用鹤顶山茶园、民宿集群,谋划生态康养游业态,打造“茶韵杨子山”IP;在内山村,通过不断擦亮“红色根脉强基示范村”、“浙江省3A景区村庄”,朱程故居“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金字招牌”,谋划红色教育游、军事体验游、户外露营游等文旅业态,打造“多彩内山”IP。
如今,“红韵茶乡?研学绿廊”组团发展片区“处处有景、全域可游”的文旅矩阵正在逐步完善。2025年十一期间,内山村通过举办“落日音乐节”等活动,吸引游客超1万人次。假期来矾山研学,体验红色文化,正成为越来越多游客的选择,“红韵茶乡?研学绿廊”文旅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
产业共建绘就共富底色
建立强村公司,助力3个村经营性收入同比增长23%
共同富裕是产业发展的核心目标和重要推动力。对此,镇党委聚焦“土特产富”全链条,以党建联建为载体,统筹组团发展片区内各村土地、人力、产业等资源,推动成立强村公司,共同参与组团发展片区内物业管理、项目开发、产业运营。
油茶种植是三合新村和内山村的传统产业,但过往因种植分散、效益不佳,农户种植的意愿也不强,部分种植区域甚至出现了抛荒的现象。强村公司成立后,通过整合内山村、三合新村2000亩土地,以“强村公司+村集体+运营企业+农户”的方式,引入第三方企业负责油茶的定向收购及油茶产品的加工销售。同时,不断延伸油茶产业链,在油茶种植园内间歇种植黄精、艾草等农作物,助力村集体经济增收超60万元。
在杨子山村,强村公司通过盘活闲置物业,招引返乡创业青年,成功落地华志豆富绿芽工坊项目,带动10余人就近就业,每月实现月增收3000元。近年来,通过全域共建、全员共创、全力共富,已带动“红韵茶乡?研学绿廊”组团发展片区各村,一大批周边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从“一村美”到“一片兴”,党建联建就是那条金纽带。接下来,矾山镇将持续深化片区组团发展机制,让“生态美、产业活、百姓乐”的愿景在矾山落地生根,不断探索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