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海滨街道沙中村围绕“融合党建·幸福沙中”党建品牌建设,聚焦“一老一小”服务,挖掘银发力量关心下一代,将米塑非遗传承与基层服务深度融合,通过搭建教学平台,实现了非遗手艺传承、青少年文化滋养、党群关系深化的多重成效,为基层治理注入鲜活动力。
温州米塑历经近千年岁月沉淀,承载着一代人的乡土记忆,是流淌在民俗里的文化基因。沙中村的张立桂老师,便是这门非遗技艺的守护者。13岁拜师学艺的他,与米塑相伴数十载,塑鸟兽、捏花卉,每一件作品都栩栩如生,兼具观赏性与文化性。而最初让这份手艺走出“私厨”、走进大众视野的契机,是村里的爱心食堂——经常在这里用餐的张立桂,被党员干部发现了这门“绝活”。

▲张立桂老师指导小朋友捏米塑
为了让非遗技艺得以传承,更让党群服务精准触达群众需求,沙中村立足村情实际,依托前期组建的党员邻里社群——“向日葵”服务队,将张立桂等民间老手艺人纳入其中,在党群服务中心开设米塑公益课堂。每周固定时间,张立桂老师都会准时到场,手把手教孩子们和有兴趣的老人捏制米塑。
党建引领的温度,不仅体现在非遗传承的课堂上,更藏在为老手艺人办实事的细节里。了解到老艺人们缺少固定教学点,村党总支部第一时间协调资源,打造了米塑创作室,配齐桌椅、材料收纳柜等物资,让老手艺人有了安心创作的“大本营”;考虑到老人行动不便,党员志愿者定期上门,不仅帮忙采购糯米粉、食用色素等创作材料,还主动打扫卫生、整理工作室;为了让这门“藏在村里”的手艺被更多人看见,志愿者们还协助拍摄米塑制作视频,通过村公众号、短视频平台宣传推广,让沙中村米塑逐渐走出乡村,收获了不少知名度。
作为“融合党建·幸福沙中”党建品牌的重要实践,沙中村始终坚持把党群服务阵地的触角延伸到群众身边,整合优质资源,聚焦“一老一小”核心需求。米塑公益课堂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了文化自信,更让老年人在传授技艺中获得了成就感与归属感;党员志愿者的贴心服务,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让党建工作不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如今的沙中村,米塑不仅是一门非遗技艺,更成为党群同心的“粘合剂”、文化传承的“活载体”、基层治理的“暖心剂”。在这里,老艺人的手艺有了传承之地,孩子们的童年有了文化滋养,党群之间的联系也愈发紧密。未来,沙中村将继续以党建为引领,以非遗为纽带,不断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模式,让“一老一小”的幸福底色更浓,努力绘就基层治理暖心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