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西镇横北村的夕阳,总爱把“方便吧”的玻璃窗染成暖橙色。饭点一到,老人们端着瓷碗围坐在饭桌上,蒸腾的饭香裹着“小张今天送的鱼真鲜”“阿祥又给王阿婆带药了”的笑声漫出来——这方仅百平的小食堂,藏着全村许多老人最踏实的念想,也藏着吴来春用7年时间,从“送一餐热饭”到“筑一条共富路”的故事。
问题中的机遇
横北村的清晨,总伴着冷清。年轻人多外出务工,留守的多是60岁以上的老人,全村老年人口占比超三成。随着老年群体规模渐长,专业化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空巢、独居老人们“吃饭难”,成了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吴来春看到了这一现况,他明白,这既是问题同样也是一场机遇,可以通过送餐解决这一问题,既能暖了人心,说不定还能给村里找条新路子。
“方便吧”里的温度
起初村里对这做法抱有怀疑态度,“年轻人搞这活,能撑几天?”吴来春清楚,光凭热血难以为继,必须得找到可持续的办法。他提出建设“方便吧”的想法,得到了镇政府的大力支持。很快,村办公楼闲置房被腾出、拾掇干净,镇政府还为困难老人提供就餐补贴,今年来已累计送出暖心餐超2万份。如今的“方便吧”已不仅仅是吃饭的地儿,老人忘带钥匙,这里能暂存;谁家孩子放学没人接,食堂阿姨会多留一碗饭……当初的质疑声,早被老人们的笑声盖过。
“食堂+”的共富方程式
“光靠补贴不是长久之计,食堂要活下去,得自己造血”。看着食堂里越来越旺的人气,吴来春又动了脑筋。在食堂里开辟出一块生鲜区,卖村里人种的蔬菜、渔民刚捞的海鲜,价格比镇上便宜,今年来已累计销售生鲜72万元,让村民的农产品有了销路。此外,还为周边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配菜的阿霞笑言,“在家门口干活,一年多五万块收入,挺好。”一碗热饭,渐渐牵出了一条“老人受益、村民增收”的共富链。
夕阳西下,“方便吧”里饭菜飘香。老人们围坐在一起,饭菜香气混着谈笑弥漫,映着乡村振兴最动人的模样——不是轰轰烈烈的大项目,而是藏在一碗饭、一声笑里的,实实在在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