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二十年来,在这一科学理念的指引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美丽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必须精准把握并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核心要义与实践要求,将本地生态保护治理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通过科学谋划布局、创新实践路径和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切实让绿色发展成果惠及全体群众,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人民群众的“幸福靠山”。
突出党建领航,建强基层绿色发展骨干队伍。基层干部是践行“两山”理念的“排头兵”,必须以党建为引领,构建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体系。要完善“选育管用”一体化工作体系,聚焦生态保护、产业发展、基层治理等需求,优先选拔任用懂生态、善治理、敢创新的优秀干部,明确生态治理岗位职责,确保基层绿色发展“有人抓、有人管、能抓实”。要构建常态化培训体系,围绕“两山”理念实践路径、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绿色产业发展模式等核心内容,通过专题授课、线上研学、现场教学、案例剖析等多元形式,定期开展精准化培训,着力提升基层党员干部的政治理论素养、政策运用能力和实践操作水平,破解“懂生态不会发展、想发展不懂生态”的难题。要建立生态优先的考核评价体系,将生态环境保护成效、绿色产业发展质量、群众生态获得感等纳入核心考核指标,完善激励约束并重机制,对在绿色发展中实绩突出的干部优先评优、大胆使用,对生态保护不力的严肃问责,引导干部主动把工作重心聚焦到推动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协同提升上。
夯实制度支撑,优化基层生态治理体系。健全的制度机制是保障“两山”理念落地的“压舱石”,必须着力构建系统完备、务实管用的基层生态治理制度框架。要推动生态领域政策精准落地,深入对接国家和省市关于生态补偿、绿色金融支持、财政奖补等政策,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实施细则,重点完善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同时加大对生态治理基础设施的投入,升级改造污水管网、垃圾处理站、生态监测站点等硬件设施,切实保障参与生态保护的村集体、农户及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让政策红利精准直达基层一线。要构建多元协同参与机制,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搭建“政府+村集体+企业+社会组织+群众”的协同平台,通过设立乡贤生态顾问团、引入绿色企业参与生态项目开发、培育生态环保类社会组织等方式,引导各方力量有序参与生态保护、环境整治、绿色产业发展,打破“政府单打独斗”的治理模式,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生态治理共同体,推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治理效能不断提升。
立足本地实际,创新生态富民实践路径。因地制宜是践行“两山”理念的关键原则,必须紧密结合本地生态本底、产业基础和群众诉求,探索特色化生态富民路径。要开展全方位、深层次调研摸排,组织党员干部深入田间地头、山林水域,系统梳理本地的森林、湿地、田园等生态资源,分析现有产业优势与短板,精准掌握群众在就业、增收等方面的迫切需求,为制定绿色发展方案提供扎实依据。要探索特色化生态转化路径,依托本地生态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生态旅游、绿色种植养殖、林下经济、生态产品加工等产业,比如在山区打造“森林康养+乡村旅游”综合体,在平原地区发展“稻渔共生+有机农业”示范基地,着力推动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让群众在保护生态的同时获得稳定收益。要强化创新驱动与经验推广,破除路径依赖和思维定式,以科技赋能提升生态产业附加值,比如运用物联网技术实现生态农产品溯源管理,借助电商平台拓宽绿色产品销售渠道;同时及时提炼推广实践成效显著的典型经验,深入剖析其制度创新、模式设计等可复制要素,通过现场观摩、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在更大范围推广,持续优化生态富民模式,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