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炎炎,泰顺果香飘扬。近年来,泰顺县“共富工坊”瞄准特色农产品发展中的短板,创新探索“延链、补链、强链、畅链”路径。依托科技赋能、村企携手、订单兜底等模式,工坊打通“产加销”全链条,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成功破解了农产品销售难、保鲜期短、附加值低等痛点。在工坊的带动下,一条条特色农业产业链愈发强健,不仅让特色农产品走出了大山,更在乡亲们的家门口铺就了一条通向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
延链融“荷”,共富未来
盛夏时节,西旸镇双旸村的荷塘迎来收获季。位于塘畔的荷你相约·共富工坊内,村民们正采摘着成熟的莲蓬,一派繁忙景象。双旸村立足于特色发展,聚焦“共富共美”目标,种植荷花21312平方米,通过科技赋能荷花产业,集成鲜莲通芯机、荷叶茶定向加工线,实现“田间-车间”无缝衔接,从赏荷、收莲到加工荷叶,形成“产、供、销、加工”为一体的来料加工模式,生产出莲子、荷叶茶等特色农产品,并结合切花保鲜技术开发“汉服赏荷+品茶”文旅项目,形成“农旅工”闭环收益,累计带动30余名村民就业,带动村集体增收10万余元。
订购热线:
王经理18858730283
补链破局,梅香绵长
“我们村里基本家家户户都种杨梅,这种靠天吃饭的产品,鲜果采摘期只有10到15天,如果再遇到下雨天,采摘期就更短了。”百丈镇飞云湖居委会果农叶海珠无奈地说道。为着力破解杨梅储存周期短、销售途径单一等困境,持续打通梅农致富渠道,百丈镇百湖·共富工坊采取订单农业模式,与农户签订保底收购协议,致力于杨梅干、杨梅酒的酿造与品牌推广,通过制作“共富果”、酿造“共富酒”,延长杨梅产业链,为梅农架起了一座“致富桥”。今年以来,百湖·共富工坊采收杨梅超50万斤,为周边群众提供家门口就业岗位20余个,农户年均增收1万余元。工坊选送的杨梅荣获“长三角精品杨梅特等奖”。
订购热线:
林经理15888764718
强链赋能,村企共赢
“以前种辣椒愁销路,现在苗好价稳,地里忙完来工坊帮工,钱袋鼓了,心也踏实了。”顶着盛夏的骄阳,百福岩村的李大姐仍旧干劲十足。雅阳镇辣宝宝·共富工坊通过构建完整产业链、为农户统一提供优质种苗与技术指导,从源头把控品质,并以保底价收购的方式解决销路问题,联合企业带动运输、包装等配套产业发展。同时拓宽就业渠道,提供基地务工、分拣包装等岗位,帮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目前,辣椒种植面积超千亩,每日鲜椒收购量近两万斤,带动农户年增收超1.5万元。此外,工坊积极拓展多元价值,结合暑期儿童夏令营推出辣椒采摘研学活动,讲解生长知识、指导采摘体验及展示深加工过程,将工坊打造成乡村教育课堂,实现“农业+研学”的融合。
订购热线:
姚经理15868364444
畅链共创,桃漫山野
“黄桃丰收时,甜蜜也伴着烦恼。集中上市、保鲜期短、价格波动大,好桃子有时卖不出好价钱。”筱村镇的一位桃农道出了心声。筱村镇筱村公社·共富工坊聚焦“畅链”战略,构建“三闲三变三金”村企合作机制,畅通起覆盖种植、精细化研发、标准化加工、多元化销售的全产业链条。工坊先后盘活闲置农房2000平方米、闲置农田300亩,规模化培育百亩黄桃,同步拓展黄桃酒、黄桃干等高附加值产品。同时,以文化赋能和多元营销为抓手,将黄桃水果基地打造成融合自然风光与宋韵文化的特色景点,策划集文化、旅游、采摘、美食于一体的主题节庆,吸引摄影、汉服爱好者前来创作,打造独具特色的黄桃产业发展新模式,带动村集体经济年增收超20万元,为周边村民提供就业岗位70余个,人均年增收超3万元。
订购热线:
叶经理15906878758
近年来,泰顺县“共富工坊”立足“山、茶、花,矿、泉、水”等生态资源禀赋,深挖本土资源优势,推动农业全链升级、文旅深度融合,依托“共享直播间”“供富大篷车”等模式,放大产业粘性,推动300多种农产品串联成网、打捆进城,进一步提升工坊增收质效、扩大带富效应,缩小“三大差距”,绘就共富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