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咨询服务电话:0577-12371   组织系统举报电话:0577-12380
今天是:

您当前的位置 : 温州党建   ->   心有所悟   ->  正文
以数智化推动高校思政教育转型升级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 日期:2024-08-22 10:16:31 字体: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要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发展。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大力发展数字教育”。当前,以元宇宙、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生成式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跃迁,全域、全过程、全方位形塑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认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发展渐入“强人工智能”阶段。

  目前,数智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和技术组织手段,已从教育活动发生的“一般背景”“辅助工具”转向赋能增效的“关键引擎”,为高校思政的泛在精准学习、跨域资源聚合、教学资料生成、教学状态管理、多元主体交互、虚实场景融合等路径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但也凸显出人本关切不够、人技协同不佳、导学平衡不足等隐患。推动高校数智思政真正提质显效,需把握梳理好如下三对关系。

  坚持以生为本,把握好快与慢的辩证关系

  以生为本,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前提,也是人民立场在教育场域的重要体现,在思政教育领域则体现为以学生为中心展开全要素链条设计。在新一轮科技创新的浪潮中,置身其中的人难免被卷入到被动、联动、自动的节奏“裹挟”中。同样,数智技术与教育产业行业的融合渗透,也必然带来多维度矛盾引发的“数智焦虑”。首先是知识供给加速与学习内化限速的矛盾。注意力是一种有限资源,当数智融媒体渠道带来的知识信息过载并超频时,并不能继续带来学生知识吸收内化效率的同向提高。甚至会让学生反向产生选择焦虑、专注障碍以及前两者叠加带来的次生内疚压力,继而产生学习阻抗、兴趣消解,削减了价值引领的力度。其次是算法偏好推荐与全面成长阻滞的矛盾。因算法根据地域、兴趣、取向、需求等向大学生主动推送生成同质化、封闭性信息,会为生活在信息舒适圈层的“原住民”大学生们带来“被单一喂养”而致的综合素养失衡,引发其数智生存流畅与现实成长受阻的割裂焦虑,制约价值内化的深度。第三是学习功利化与生活躺平化之间的矛盾。功利主义、消费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社会思潮在大学生圈层式数智交往中会产生激化、强化、极化效应,使得大学生产生迷茫焦虑而在内卷和躺平中不停“仰卧起坐”,逐步消磨了奋斗意志。

  只有适当把握快与慢的关系,在高校数智思政的理想目标与科学方法中探索容量与节奏的平衡,才能让快慢各得其所、组合发力。为此,要把握规律性,在遵循思政工作规律、学生发展规律、教育基本规律基础上,善以“小切口”讲好“大道理”、善用内容“微渗透”实现价值“强引领”,做到因势利导、精准施策。要尊重主体性,根据大学生学习方式和接受程度,智能生成个性化的学习目标、考核清单和导学方式,下放主动权、激发内驱力,鼓励施教者注重有助于情理交融和意义探索的应用设计,允许受教者“慢”下来、吸收更“快”,真正学深悟透。要突出诊断性,用好算法推荐、边缘计算的反向参谋功能、预警功能,为学生个体、班级群体、社群主体跟踪开具阶段性需拓展的综合素养任务菜单。要彰显时代性,在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转向中,用好融媒体矩阵传播的强大动能,以全息沉浸式红色场景剧、硅基智能交互体验等模块点燃正能量,多场域激发数智赋能思政的现代性意义。

  聚焦效能发挥,深化人与技的协同关系

  人技共善理念,是技术赋能立德树人、互促和谐共存发展的根本遵循,贯穿高校数智思政体系创新的全过程。当前,学界已关注到技术伦理规范、虚实场景消弭、主体素养欠缺等宏观复合难题,但眼下功能协同悬浮、人机协同失效等一些微观操作问题还未得到充分重视。首先是功能协同上的“刻舟求剑”思维。当下数智素养的覆盖尚不均衡,思政工作者易受制于固有思维和过往经验,加上技术供给商资质水平的良莠不齐,不少以一般信息化载体“乔装”代替数智载体,未能从师生诉求出发,存在技术与思政完全“未融”“假融”“硬融”的情况,让一些数智思政平台有名无实,既无基于人机界面和信息交互、亦无情感交互,仅成为思政网站的升级版。其次是主体协同上的“各自为政”之态。数智化变革是跨学科、跨主体、跨资源的思政创新实践,需要多方协同、共促互通才能积极奏效。当前尚缺乏常态化的多主体联席议事机制和科学化的顶层设计规制,客观上赋予技术供给方过多的实际主导权,以盈利思维钳制、逾越甚至挑战育人功能。此外,政企家校主体间尚未形成管、供、教、育一体化的研判沟通机制,无法全流程匹配、全要素衔接,以充分赋能高校数智思政发展。

  对此要下好三个基本功。一是要聚焦数智素养。警惕技术的“独自美丽”和应用者面对技术的“无从下手”,并据此做好新系统操作的“再技能化”,即针对数智思政场域新技术、‌新工作流程的适应性学习和职业规划升级。二是要保障应用协同。重点提升高校和政府教育部门等相关高层管理岗的数智领导力,革新数智管理成见,从资源整合、人力调度、跨界支持等方面做好前置顶层设计,形成“建—用—管”三位一体联动机制,为数智思政改革的一线落实提供有力的机制保障。三是要强化伦理规范。针对数智思政发展的转型期,政府要提高技术准入管理,在源头上安排专家进驻技术服务和数据供给企业进行前置调试、双重把关,确保不同场景的人机教学组织、人机伴学时的隐秘对话内容仍在意识形态安全可控范围之内,把好技术助力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正确方向。

  优化数智信任,改善导与学的平衡关系

  数智信任是从传统环境中的熟人、人际、道德信任向数智场域中的生人、系统和技术信任转变的新样态。良好的数智信任是思政路径创新实效得以发挥的根基,也是思政范式从数字“传播”向数智“交往”转向阶段要解决的现实难题。数智交往空间中“人—人”“人—机”“虚—实”等交互方式的流动性、隐匿性、去中心化特质,容易引发虚实身份的裂变,导致师生导学关系异化、信任削减。必须在新场域中实现情感、收获感、价值感合一,才能重建并优化数智信任。

  首先,要融汇情感动力,优化数智信任。数字媒介理论家马克·汉森认为,数智交往中的主体知觉会体现出超控性、膨胀性等特质。由技术驱动的情感催化体验,能够调度感官的专注力,引导用户快速转入对专题事件的关切,并涌入数智交往场域进行“亢奋社交”,构建融合交互的对话共同体。结合积极情感的组织功能,可用思政网红等流量IP的价值引领形式,将经典案例设计成人们喜闻乐见的价值内容,并投放于沉浸式全息交互的生活化场景中,以个体情感体验的流动共享来促发集体情感。还要引导算法推荐向情感关怀对象、核心引领圈群、关键活动阵地精准投放,“涟漪式”强化政治认同,积极提升数智思政的渗透力和亲和力。未来还将能实现以“情感计算”来精确识别和理解人的情感,创生双向情感智能交互模式,监控并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其次,要优化人机分工,改善导学关系。一方面要让“人师”和“机师”协作互补,发挥倍乘效应。“机师”能够基于海量数据自主决策,帮助持续优化教学方案。因而简单重复性教学工作可以由“机师”完成,“人师”可有策略地将更多精力投放到深层次育人环节中,如对大学生思想观念、心理健康、生涯规划、优势诊断等不可替代性工作的引导。可鼓励受教者发起议题、施教者融合响应的方式,提升思政教育的精度、效度,加强导学关系的链接感和信赖感。另一方面,要让数智身份与物理身份联动互促,激发全域效能。高校及有关部门等要大力助推多元主体身份的“数智化”,尤其深化师生对数智身份的价值认知、功能认同和应用自觉。在数智多栖场景里,要全面搭建数智身份系统,组建“虚拟团队”“跨职能团队”“多团队系统”等人机协同交互的导学名师团队,依托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建立并投用可识别、可追溯和可存储的动态导学数据库,带动启发性、个性化和泛在式的导学、研学和伴学,整合置纳涵盖丰富生活世界体验的虚拟增强场景,提升成长收获感、价值认同感和生命意义感。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24年度高等教育研究立项重点课题“高校思政工作创新的数字化路径研究”(KT2024036)阶段性成果。】

  作者:王晓华【温州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来源:光明网-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