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刚过,走进苍南县岱岭畲族乡富源村特早熟温州蜜柑科技示范基地,沉甸甸的蜜柑压弯枝头、满山飘香。再过个把月,买卖蜜柑的车辆将在盘山公路上来往穿梭,把村民们口中的“致富果”运向四面八方。
今年46岁的陈书宝,曾是富源村的一名老书记。亲眼见证村子从“荒山”变“果园”,他的眉眼里是止不住的笑意:“以前村里一穷二白,好在有科技特派员小李来村里帮忙指导,我们的生活越来越有盼头了。”
陈书宝口中的小李,便是浙江省农科院亚热带作物研究所马站试验站副站长李发勇。2005年,为响应省委省政府号召,他作为第三批省派科技特派员,被派驻到苍南县岱岭畲族乡。
刚到岱岭,李发勇一下子就被怔住了:岱岭三面环山,耕地面积十分有限,而落后的耕作方式让村民们长期处于贫困之中。“最开始的两年,我把时间都花在调研和试验上了。”他说,“考虑到柑橘种植管理技术相对粗放,而且岱岭拥有大片山地,所以决定发展柑橘产业。”
紧接着,他组织村干部到宁波象山、台州黄岩等地取经。在宁波象山,他们发现一个蜜柑品种非常适合当地种植。“蜜柑表皮是青色的,起初不太敢试,觉得会酸,没想到一吃就停不下来,我连吃了20多个。”陈书宝说。
一口气引进11200株苗木,村民们也曾有过质疑,但看到“第一个吃螃蟹”的富源村结出满树蜜柑,便心服口服了。“蜜柑品质很好,一上市就十分受欢迎,光是批发就能卖2块多一斤呢。”看着村民们个个笑逐颜开,李发勇心中的石头总算落了地。
推动共富是个系统工程,不仅要“输血”,更要“造血”。扎根山区16年间,李发勇带着村民们一起育苗、培土、施肥,将先进的种植技术、管理理念等倾囊相授。同时,依托省农科院平台优势,他还联合相关专家组建水果科技服务团队,将科技成果直接应用到农业生产领域。如今,富源村的柑橘种类从单一的特早熟温州蜜柑发展成特早熟、早熟、中熟等不同熟期的温州蜜柑品种15个,并引进名优杂柑品种。
蜜柑渐渐熟了,村民们的腰包也跟着鼓了。目前,富源村特早熟温州蜜柑科技示范基地面积发展到1500亩,入股农户数50户,村民收入包括土地租金收入、打工收入、收益分红,人均年收入10000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8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