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咨询服务电话:0577-12371   组织系统举报电话:0577-12380
今天是:

您当前的位置 : 温州党建   ->  正文
省委书记赵洪祝对苍南县宜山镇宜一村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情况作出批示
来源: 日期:2010-08-10 10:46:02 字体:

  最近,省委书记赵洪祝对苍南县宜山镇宜一村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情况作出重要批示:调研工作比较深入,从调研结果看,宜一村确实工作做得好。同意所提建议,用简报信息等形式介绍这个村的一些做法和经验。

  苍南县宜山镇宜一村充分发挥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宜一村位于苍南县宜山镇南郊。多年来,该村在村党组织书记杨成涛同志为班长的村党组织领导下,充分发挥党组织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中的作用,走出了一条党领导的富民强村之路。2009年,该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6亿元,集体收入723万元,累积集体资产1亿多元,村民人均纯收入1.6万元。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始终坚持强班子、建队伍,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多年来,宜一村一直把加强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自身建设,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一是推行党员交叉兼职,加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通过采取交叉兼职的方式,把村党委成员推荐为村委会、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和村务监督委员会等班子成员人选。其中村党委书记兼任村经济合作社社长,副书记兼任村委会主任、副社长,组织委员兼任村委会副主任、副社长,纪检委员兼任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宣传委员兼任村妇代会主任。为确保上述人员顺利通过全体村民民主选举,村党委还有意识地鼓励党员参加村民小组长和村民代表竞选,确保党员通过民主选举进入各类村级组织,努力实现党组织对村务决策和实施的把关定向。目前,该村58名村民代表中,党员占50%;村委会5名成员和村股份经济合作社5名管委会成员全部为党员,其他村级配套组织的主要负责人也都由党员担任。二是坚持教育与管理并重,注重加强村干部队伍素质建设。一方面,村干部每月集中学习3次,并通过邀请上级单位、挂钩部门干部授课,组织赴先进村学习观摩,开展“科学发展在宜一”专题讲座等方式,努力使学习更有针对性。组织开办高中文化补习班,鼓励村干部参加学历教育,近几年来,共有24名党员参加县委党校函授学习,14名村干部取得大专以上学历。另一方面,实行村干部创业承诺制,要求村三套班子成员结合本职工作,向党员、村民代表大会作出承诺,并在每年年中、年终分两次就履职和廉洁情况进行述职,接受广大党员、村民代表和村务监督委员会的绩效评议,切实调动村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开展设岗定责,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引导无职党员积极参与村务、经常性发挥作用,村党委结合实际,在全村设立了“双带”致富岗、治安维护岗、党务监督岗等7个党员先锋岗,使51名党员有岗有责、有所作为。实行党员百分制考核,在理想信念、履行义务、组织活动、社会表现等四个方面,对全村所有党员进行量化考核,并将考核结果在村民中进行公示,主动接受监督,激励广大党员自觉履行党员义务。二、始终坚持民主治村、依法治村,不断发展完善党领导的村级民主自治机制。宜一村党委在实际工作中,坚持把党组织的领导与村民自治结合起来,努力推动村务决策管理走上民主化、制度化的轨道。一是全面落实“三会”决策机制。凡涉及财务开支、重大建设项目投资、集体资产租赁、公共事业发展等问题,一律采取村三套班子联席会议研究提出初步方案,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大会决议的议事规则和程序进行决策,决策结果在村务公示栏公布。如2008年该村创办利升纺织厂、兴建标准厂房等项目,都先由村三套班子研究提出投资方案,经党员大会通过后,再由村民代表小组讨论,各组推选代表提出审议意见,提交全体村民代表表决,最后将决策情况公之于众,付诸实施。二是建立健全村级规章制度。先后修订了《村民自治章程》、《村“两委”工作规则》、《村财务管理办法》、《村财务预决算制度》等9个村规民约,内容涉及村级组织结构、财务管理、养老保险、计划生育等多个方面。为使各项制度真正落到实处,该村还将有关规章制度汇编成册,分发到户,并在去年专门组织开展“制度执行年”活动,督促村干部带头严格执行,进一步规范党员干部群众的行为。三是实行村务全程监督。宜一村自1988年建立财务清理小组以来,每年都对全村财务收支情况进行清理。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基层民主建设进程的推进,该村不断扩大村务监督范围,成立了村务监督委员会,制订了《村务监督委员会章程》,对村务监督的界定、范围、工作规则和责任落实等作出明确规定,从制度上保证村务监督工作的有序开展。目前,该村的重大投资项目、重大建设工程、集体财产租赁等,一律由监督委员会成员参与前期评估、方案确定、招标投标、项目实施和执行落实,实行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监督。 三、始终坚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努力夯实党组织发挥作用、服务群众的物质基础。一直以来,宜一村党委始终保持一股强烈的发展意识,想方设法做大做强集体经济。一是抢抓机遇,艰苦创业。早在1989年,通过外出参观考察,该村“两委”干部强烈意识到“要带群众富,必须找门路;要想集体强,经济要领航”。在认真分析宜山针纺织业前景后,该村决心创办印染加工厂。在当时“一无技术、二无设备、三无厂房”的困难条件下,村“两委”干部发扬艰苦创业精神,从绍兴请来师傅、从无锡买来设备、自己动手盖起厂房,于1990年2月建成了第一家村办漂染厂。投产当年,来料加工产值达120万元,创收40多万元,迈出了发展集体经济的第一步。二是灵活经营,不断发展。在尝到发展村集体经济的甜头后,村党委带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灵活采取集体投资、集体经营,集体投资、承包经营和股份投资、参股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先后创办了漂染厂、无纺布厂、针纺织品市场、废旧物资回收公司等9家企业,并投资兴建了大酒店、娱乐城、综合大楼、65间邻街店面和12000多平方米的标准厂房,通过发展物业租赁,实现集体资产的滚动增值。三是谋划长远,开拓新路。为实现集体经济的持续增长,宜一村党委积极谋划发展新路。2009年,该村采取以村集体投资为主、村民参股为辅的方式,创办了“温州宜一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并针对宜一村地处城郊、农业用地不足的实际,采取异地流转土地的方式,开发设施农业、效益农业。目前已在苍南县龙港镇凤江村流转土地508亩,协定流转期限10年,计划建设8米钢管标准大棚425座,主要种植大棚番茄,预计投资948万元。同时,针对本村企业、个体经营户、合作社等发展迅猛,生产经营资金需求量大的实际,着手创办了村资金互助社,为互助社社员提供存款、贷款、结算等业务,着力解决社员发展资金短缺的问题。四、始终坚持关注民生,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多年来,宜一村党委坚持把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摆在全村工作的突出位置,积极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一是量化资产富民。为使全体村民共享集体经济发展成果,宜一村党委大力推进集体资产股权量化改革,在2004年成立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之际,经制订股权分配方案、社员登记、资产评估、资产量化、村民大会表决等程序,顺利完成了集体资产改制工作,将70%的村集体资产量化到户到人,进一步明晰了集体资产产权,使村民变为“股民”,成为集体经济的主人。2009年,该村拿出150万元作为股份分红,增加村民收入。二是改善环境惠民。近年来,该村累计投入资金3200万元,建成了宽22米、长1500米的“一横两纵”的村主要街道;对村内道路网全部实现了硬化;对村内1.5公里河道进行了清淤整治、河岸砌石、河堤绿化和水面净化;兴建了塑胶灯光篮球场、图书阅览室、村史馆、河滨花园和幼儿园等等,使村民切实感受到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变化。三是文明新风育民。几年来,村里先后组建了健身舞蹈队、排球队、门球队、腰鼓队、吹奏乐团、冬泳协会、太极拳俱乐部、篮球俱乐部等8支群众性文体团队,组织200多名村民妇女参加“十万农民素质培训工程”,举办了电脑应用、缝纫车工等多个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班,创办了浙江老年大学宜一教学点,努力丰富广大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树立农村文明新风。四是社会保障济民。2007年,该村投入116万元,在全省率先建起了27套村级廉租房;2008年,该村又在全省率先实行了村级低保制度,对符合条件的村民每人每月发放200元低保金;该村还在苍南县第一个实行村养老金补助制度和村级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每年为196位60周岁以上老人发放35万余元养老补助金,并为392位村民办理了社会养老保险。同时,该村还成立了村级“党员关爱帮扶基金”,发动党员捐款60多万元,用于支援灾区、帮助困难村民及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