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咨询服务电话:0577-12371   组织系统举报电话:0577-12380
今天是:

您当前的位置 : 温州党建   ->   综合   ->  正文
天不转地转 地不转水转 水不转人转——记灵昆镇九村村的发展历程
来源: 日期:2009-09-28 12:30:13 字体:

  九村村位于灵昆岛东北部,过去在岛上九个村中经济实力排名最后,故名“九村”。在改革开放中,在前后几届村两委及村民的齐心协力下,通过三次有力的“转身”,九村村从落后的穷村跃居为全镇首位的先进村。2008年全村社会总产值372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8030元。如今的九村,是一个绿意盎然、充满了生机的生态村庄。近年来九村村先后被评为了温州市“千百工程”村庄整治合格村、浙江省全面建设小康示范村、省绿化示范村、省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村和省先进基层党组织。

  旱地改种 天不转地转

  1949年5月7日,温州和平解放,此时灵昆岛还是敌占区,直到10月才全面解放,谓称“灵昆第二次解放”。当时的九村村十分落后,农民种地靠天吃饭,生活极为困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当时的九村村支书陈明桃、副书记周如德携村两委打破陈旧观念,因地制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旱地改革——退粮种橘,并引入套种机制,掀起了九村人的第一次“转身”。仅仅三年,九村村的农业结构就发生了巨大变化,农业总产值达到184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迈了三大步:1984年人均收入325元;1985年人均收入603元;1986年人均收入805元,全村各项事业快速发展。

  耕海牧渔 地不转水转

  旱地改种成功转变农业结构后,由于土地资源限制,狭小的发展空间已不能满足人民的需求。如何另辟蹊径,让更多的村民共同致富成为当时村两委所思考的一道难题。经过反复研究,九村支部书记陈福生和两委干部决定再次“转身”,发挥地处海岛的优势进军海水养殖业,于是“靠海吃海”成了村民的重要生活来源。1986年九村村建成了3000亩对虾养殖基地,并形成一条虾塘鱼贝四类水产品同塘开发的“灵昆养殖新模式”。至90年代末时九村有养殖户480人,养殖收入成为村民家庭经济的重要支柱。在九村和各村养殖户的努力下,灵昆镇先后被评为了“浙江省万亩文蛤养殖示范区”和“浙江省文蛤之乡”。

  因势利导 水不转人转

  新世纪以来,在温州沿海产业带开发、滩涂回收的形势下,养殖户纷纷转产转业。2002年上半年,村两委班子换届,新当选的村党支部书记周玉林面临着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如何建设一个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农民人均收入不高的“空壳”村?周玉林和村两委经过反复研究,决定了进行第三次“转身”,重点转变人的思想观念,从消极被动转变为积极主动,以经营企业的理念来经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功实现了村容村貌、农民收入和人民素质三个“大变样”。

  (一)村容村貌“大变样”

  “要想富,先修路”。原先九村都是又弯又窄的泥泞小路,路面坑坑洼洼,路边垃圾成堆,又脏又臭。村两委上任之初就针对九村人民几十年的期盼,提出了用两年时间实现“路平、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2003年,九村被纳入了区首批22个整治村行列,借此东风,争取政府资金开展各类基础设施建设。两年里,九村改建了9.8公里的村间道路,在全村形成了“三横五纵”的村间水泥道路网。

  近年来村两委继续推进村庄整治工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已有的“三纵五横”道路网的基础上,建造连通环岛公路的镇东路,破解制约蔬菜基地发展的交通难题,方便农产品的销售及运输。完善对村内的支干道路规划建设,真正建成了四通八达的道路网。同时开展以改造水、路、电为主要内容的整治活动,先后清除河道淤泥6万多立方,建立生活污水处理工程750立方,使全村污水处理率达到90%,新建村间5—7米宽水泥路13公里,可直达村民门口,并安装节能路灯80盏,设立垃圾屋40座,配备专职环卫工人,建成6条绿化景观带、4座生态公厕、80亩生态公益林,切实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

  (二)农民收入“大变样”

  在实现村容村貌大变样后,九村集体经济事业也稳步发展,按照“发展优势,项目带动,多方开发”的致富思路,发挥九村特色生态优势,促进了九村经济全面进步。社会总产值和农民人均收入由2002年的1634万元和3245元到2008年翻了一番还多。

  一是发展旅游业。利用区位优势,鼓励村民发展“农家乐”;打响休闲品牌,协助区旅游局在九村举行了乡村旅游节以吸引游客;积极引进投资,做好水库开发文章,建设集乡村观光、休闲旅游、素质教育、垂钓娱乐、农家乐服务为一体的“九村生态观光园”项目。二是发展效益农业。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新型效益农业,2005年建立了九村无公害蔬菜基地800亩,一期二期共有标准大棚80个,平均每个大棚收入均在万元以上,切实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成为农民致富增收的新途径。三是发展生态工业。村两委一方面加强对现有服装加工厂的管理和监督;另一方面,切实开发利用好二产指标,发展生态型工业,2006年引进达仕明光学有限公司,既促进了生态工业的发展,又有效地解决了群众的就业问题。

  (三)人民素质“大变样”

  在物质生活逐渐富裕的同时,村两委启动了“建富裕新村,创绿色家园”行动,使九村走上文明和谐的科学发展道路。

  一是以绿色环境为起点,开发庭院文明。动员村民美化自家环境,在屋前房后栽上草树花木和经济作物,使庭院文明深入民心,也为村民增收创造了一条新途径。2008年全村626户搞庭院经济的占总数的75%,庭院经济占全年总收入45%。

  二是以文明创建为目标,兴办公益事业。建设了350平方米的村民健身点和7000平方米的农民文化公园,为村民提供健身休憩的场所。成功举办了两届农民运动会,既锻炼了村民身体素质,又提高了村民生产技能。同时多次举办文艺下乡、文化下乡等文体活动,积极引导村民参与其中、乐在其中,也使九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文化示范村,成为了灵昆岛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三是以帮扶民困为基础,改善民生。在今年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工作中,村两委和驻村干部一同开展了大走访大调研主题活动,走访全村农户,听取民声民意,共收集意见建议24条,解决矛盾纠纷50余件,切实掌握了村情动态,有效化解了不稳定因素,让人民群众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科学发展观带来的实惠。

  四是以建章立制为手段,加强党建工作。村两委全面完善了村级规章制度,村级规范化建设走在全区前列。坚持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努力提高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推行了村级党务公开和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制度,党员队伍的群众形象和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六十年的发展变迁,如今的九村再也不是当初那“住的茅草房、走的烂泥路、吃的番薯丝”的贫苦小村,而是走上了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康庄大道。实践证明,九村村顺应潮流,发挥优势,因地制宜,及时转变,通过村两委和村民的共同努力,实现了“住宅美化、道路硬化、路灯亮化、村庄绿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塑造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九村。

  回眸六十年,九村村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农村发展史;展望未来,九村村是一幅绚丽多彩的新农村画卷!

  中共灵昆镇九村支部委员会

  灵昆镇九村村民委员会

  2009年9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