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咨询服务电话:0577-12371   组织系统举报电话:0577-12380
今天是:

您当前的位置 : 温州党建   ->   党建研究   ->   理论视野   ->  正文
大力推进农村社区建设
来源:《温州党建》杂志2009年第三期 日期:2009-09-01 18:18:34 字体:

  农村社区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几年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后,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发生了很大变化,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改革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提出了新的需求,这就使得农村社区这个新生产物应运而生。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号召,党的十七大报告从统筹城乡社区发展的角度作出了“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的战略部署,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又进一步提出了“坚持服务农民、依靠农民,完善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农村社区建设,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工作要求。

  什么是农村社区,农村社区怎么建,怎样全面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近两年来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开展了试点工作,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实践,初步走出了一条适合我们温州农村实际的农村社区建设新路子。

  一、我市农村社区建设试点的主要做法

  开展农村社区建设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我们没有现成的经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按照省民政厅的总体部署要求,加强自学,深入基层,依靠群众,勇于实践,经过两年多时间的艰苦努力,创造了一些经验做法。将这些做法概括起来有五点:

  第一,由点到面,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社区建设。从目前来讲,我市农村社区建设已经经历了三年三个阶段:第一年为第一个阶段,在一个乡镇开展小范围试点;第二年为第二个阶段,在各个县全面铺开试点;第三年为第三个阶段,在全市全面推行农村社区建设。2006年底,我们市民政局经过实地观察、协商和比较,经市领导同意后,选择在乐清市虹桥镇4个不同类型的村开展试点工作。经过一年的试点实践,取得了初步的经验。2007年11月,市民政局组织各县(市、区)民政局长,在乐清市召开了全市农村社区建设推介会,参观了试点村,推广了试点经验,对在全市全面开展试点工作作出了部署。会后,又下发了《市民政局关于加强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意见》。2008年,在全市各县(市、区)全面铺开试点工作,全市试点村达到65个。2008年底,市民政局对各县(市、区)试点工作进行了检查验收,总结了试点工作。今年3~4月,市民政局组织人员对农村社区建设状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研究,向市委提供了调研报告,起草了关于加快我市农村社区建设的指导意见。同时,组织县(市、区)民政局分管局长和社区建设科人员进行了农村社区工作实务培训和赴外地学习考察。4月23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农村社区建设推进会,组织实地参观了洞头县的3个试点村,总结交流了试点情况,对全面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作出了具体部署,从此,我市农村社区建设全面开展。

  第二,搞好宣传培训,着力推动试点工作顺利开展。开展社区建设是一个新生事物,农村干部群众没有听过、见过农村社区。近两年市、县(市、区)民政部门在宣传和引导上做了一些工作。市民政局通过报纸报道了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试点的消息,在《温州党建》杂志刊载了《关于开展农村社区建设需要探索解决的几个问题》等理论文章。率先在我市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试点的乐清市在广播电台和《乐清日报》开辟了“农村新社区”专栏。2007年6月,市民政局组织乐清虹桥镇干部和4个试点村的村干部到杭州、宁波等地参观学习农村社区建设。2008年初,市民政局组织各县(市、区)民政部门的有关业务干部,就农村社区工作实务进行了专题培训。在2008年新当选村干部培训班上,市、县民政部门将农村社区建设列为必修课程。也就是说全市所有新当选的村两委成员都接受过一次农村社区建设专题培训,使他们对农村社区建设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第三,深入实际调研,科学确定“一村一社区”模式。农村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农村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它既是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基本单元,也是农村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基本单元。按照我市一般行政村规模不大、住户100至500户不等、地域相近、人口联系紧密、生活方式趋同、感情交流相近、社会活动集中方便、有益于利益共享、容易形成共识和合力的因素条件,我市的农村社区范围一般定位在村委会辖区,也就是建立“一村一社区”的模式。社区功能定位在服务上,实行服务的载体是社区服务中心。服务中心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在村民委员会的具体指导下开展社区服务工作。在社区服务中心设置主任和若干个社区服务组织机构,同时设立若干个服务岗位,有救助、保障、就业、卫生、计生、综治、调解、土地、外来人员、生产信息等等服务岗位。这些服务岗位根据村情设置,以农村社区居民的服务需求来设置,为居民提供生产生活服务。

  第四,积极探索实践,突出抓好社区服务中心设施建设。农村社区建设的重点是逐步建立完善必需的公共服务设施,并通过整合公共服务设施资源,建成集管理、服务、教育、活动等功能为一体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打好开展公益服务的基础。服务中心主要建立的基本设施项目是:“五室、五站、两中心、两个栏、一校、一场所”,具体是村级组织(社区)办公室、会议室、电教室、综治警务室、图书阅览室,救助帮扶站、劳动保障站、卫生计生站、农业信息站、志愿者服务站,党员服务中心、养老服务中心(星光老年之家),宣传教育栏、村务公开栏,村民学校(包括人口计生、劳动人才培训学校等)、室内多功能活动场所。建立这些基本服务设施,主要是依托村级办公场所,整合利用农村闲置的礼堂、校舍、仓库、民房等资源,实施必要的改建、扩建或新建。各地因地制宜,合理确定,总的建筑面积都在350平方米以上。

  第五,立足农村实际,积极探索解决社区建设资金投入的问题。各级政府在指导农村社区建设试点中,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要求,为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社区服务开展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支持。如2008年市民政局为支持和推动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从市本级福利彩票公益金中安排了325万元,给予65个社区建设试点村的服务设施建设补助。同时,各地还积极探索了社会力量参与投入、村级集体经济为主投入的办法,初步找到了农村社区建设多元化的资金投入途径。

  二、我市农村社区建设试点的主要成效。

  从总体上看,我市农村社区建设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农村社区建设为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管理向基层延伸、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了有效平台,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改善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创造了载体。开展农村社区建设,有利于解决农村长期存在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薄弱和农民群众看病难、办事难、文化娱乐活动少等问题,使农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有利于推动农村基层自治;有利于推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有利于营造社会和谐的氛围。试点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给农村公益服务设施增添了实用。这些年来,特别是近几年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农村公益服务设施项目已经丰富完善起来,实现了水、电、路“三通”,建造了村办公楼,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养老、休闲等一些公共服务设施已经基本具备。这些公共服务设施建立起来,目的是为村民群众生产、生活服务的。目前农村社区建设的重点是建立社区服务中心,通过这个平台向村民群众提供服务。社区服务中心就是整合现有公共服务资源,利用公共服务设施更好地为村民群众进行服务,减少了公共服务设施的闲置和浪费,使公共服务设施能起到应有效用。

  第二,给村民群众办事增添了便利。在农村社区服务中心设立了劳动保障、救助帮扶、卫生计生、志愿者服务、生产信息等服务组织,村民可以通过他们得到及时的帮助和服务。在服务窗口设立了服务岗位,村民可以在这里办理一些证明、证件、登记、检验、交费等事情,也可以委托办理一些事情,减少了往乡镇、往县城来回跑的功夫,可以做到一般办理小事不出村、办理大事不出乡,给村民群众提供了快捷方便的服务。

  第三,给老年人生活增添了乐趣。在农村社区服务中心设立了养老服务中心或称星光老年之家,包括临时托老所,使许多老年人可以在这里聚会,开展文化、体育、康复、休闲等有益于身心的活动,为他们减少了孤独感,增添了幸福感,深受老年人欢迎。

  第四,给农村社会管理、维护安全稳定增添了有利因素。在农村社区服务中心设立了综治警务室(包括治安巡逻队、义务消防队、应急志愿队等)、纠纷调解室、图书阅览室、电视电教室、村民学校、多功能活动中心等场所,使广大村民和外来务工者人员可以在这个管理有序、生活丰富的环境里参加学习、参加活动、接受教育,减少“黄、赌、毒”和打架斗殴等违法行为的发生,增添了文明祥和的有利因素。

  第五,给村民群众素质提高增添了学习锻炼的机会。在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立了新型的社区管理、社区服务体制,开展社区文化、社区教育、社区体育、社区卫生、社区安全、社区救助和社区志愿服务等各种有益活动,广大村民参与其中,并在其中经受思想品德、文化技术的学习锻炼,文明素质不断得到提高,促进了乡风文明、管理民主。

  三、我市农村社区建设的几点经验体会

  通过试点实践,无论是取得成效,还是存在问题,这都是一份收获。大家认为有以下一些经验体会:

  1、加强党委、政府的领导协调和支持,是推动农村社区建设的关键力量。农村社区建设是内涵丰富、领域广阔、任务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在各级党委领导下,在各级政府强有力的推动和倡导下进行。

  2、建立健全农村社区服务组织机构,是开展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保证。农村社区建设的主体是农村社区居民,只有把农民群众组织动员起来,建成社区服务组织机构,农村社区建设就有了实施主体,就有了群众的参与,也就有了生命力。

  3、加快完善公共服务基本设施,是开展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条件。农村社区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和力量,充分调动各职能部门的积极因素,有效整合涉农资源、涉农项目、涉农政策,挖掘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各个层面的潜能,形成合力加大对农村社区基本服务设施的建设。

  4、建立完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并发挥中心作用,是开展农村社区建设的最有效抓手。社区服务中心是社区建设的平台,是社区的生命力。目前,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相比,存在农村社区公共服务发展滞后、总量不足、分配不平衡、与农村居民真正需求脱节的问题,只有开展政府主导的劳动保障、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医疗卫生、生态环境、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公共安全等社区服务,才能实现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化文明向农村辐射的目的要求。

  四、对全面推进我市农村社区建设的一些打算和对策

  在最近我市召开的农村社区建设推进会上,明确提出了近期的具体工作目标:从2009年开始,全市农村社区覆盖率每年以20%的比例推进,到2012年,将所有村基本全部建成社区,绝大多数社区达到“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详和”的建设标准。

  按照省、市的统一部署,结合我市近两年试点的情况,下一步我们主要是抓紧做好以下一些工作:

  1、科学编制农村社区建设布局规划。我市有5406个村,村庄众多,类型不同,要建立社区,必须重视搞好布局规划。要以各县(市、区)为单位,一般按照“一村一社区”,或者对那些居住分散、村规模较小、经济条件较差的村合建为“几村一社区”的模式,组织编制农村社区建设布局规划。

  2、大力整合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资源。农村社区作为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平台,不能一家独办,必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整合各部门、各方面的资源,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要着力把握好三个方面的整合:一是部门资源整合。各有关部门要在实施有关涉农项目建设中,齐抓共建,形成合力,为农村社区建设服务;二是自有资源整合。利用村里闲置设施、房屋等资源,改造或改建成为村民服务的场所,提升农村社区自我服务的功能;三是社会资源整合。通过挖掘社会人才、财力、物力潜力,努力争取社会各界对农村社区建设的支持,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兴办农村社区公益事业。

  3、不断完善农村社区服务功能。要不断探索农村公共服务的有效方式。根据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功能,目前重点是建立社区服务中心,开展社区公共服务。目前主要是开展社区农业生产服务,社区治安安全服务,社区劳动就业、保障服务,社区救助和养老服务,社区文化、教育、科技、体育服务和社区计生、卫生服务以及法律服务。

  4、建立和完善农村社区服务设施。要立足实际,按照居住比较集中,人们需求和方便农民的原则,重点推进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要依托村级办公服务场所,整合、调剂、利用农村闲置的礼堂、校舍、仓库、民房等资源,或采用新建、改建、共建等形式,建立和完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

  5、切实加强农村社区组织和队伍建设。一要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要探索建立以社区党组织领导为核心、村民自治为基础、农村居民广泛参与、各类社区组织互动合作的农村社区民主治理机制。二要加强社区自治组织建设。“一村一社区”的,村委会要承担农村社区服务功能,通过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听证会等有效形式和渠道,听取村民意见和建议。“几村一社区”的,要建立协商议事机构,由社区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代表、村民自治组织代表、村民代表和驻社区单位代表组成。三要加强社区民间、中介组织和经济合作组织建设。社区要积极发展志愿者协会、老年人协会、妇女协会、计划生育协会等民间组织,充分发挥其联系群众的作用。四要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社区工作者是社区工作的主体。社区工作人员的配备原则是以尽量少的人员提供尽量多的服务。要根据工作量大小,因事设岗,以岗定人,一人多岗,一岗多责,注重提高工作绩效,降低工作成本。要逐步引导社区走“政府买岗、社区聘用工作人员”的路子。

  6、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和推动作用。各地党委政府要加强领导和协调,建立健全城乡社区建设领导机构,形成协调有力、运转高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动员、引导、调动基层组织、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发挥农民群众的创造力,引导他们自己办好自己的事。各地要将农村社区建设成效列入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分析内容,建立党委政府目标考核、群众评价和社会评议相结合的农村社区建设绩效评估机制。

  (钱彬系温州市民政局副局长、何长缨系该局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