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前,武汉市新洲区财政系统的一次问卷调查:其中一栏“你学习的榜样是谁”,职工们不约而同地写上“邱应发”。今年43岁的邱应发是个毫不起眼的普通人,为什么人们愿意把心中的敬意献给他?
站起来是树,俯下身是牛
1986年10月,邱应发退伍回乡,被安排到武汉市新洲区财政系统工作。大家只知道他是个言语不多的退伍军人,全然不知他在战场曾两次荣立一等功。
当时,陶山村遭遇天旱,乡亲们要走几里路才能挑到水吃。邱应发急在心里,他找到村干部出谋划策打深井。村干部手一摊,没钱啊!邱应发从退伍费、伤残军人费中拿出2000元捐给村里。乡亲们共同出力,打出了一口深井。
如何让陶山村脱贫致富?邱应发看到很多村庄都办有自己的工厂,他建议村干部调整产业结构,并拿出5000元帮助村里建起第一个砖厂,随后又捐5000元帮村里办起第一个企业——建材厂。
陶山村现任村支部书记魏辉启说,邱应发很有眼光,他的捐助给当时的村办企业注入了活力,也使陶山村走上了快速发展道路。
邱应发现在新洲阳逻开发区财政局工作。此前,他先后在金台、张店、凤凰、邾城新区和邾城街工作。近日,我们沿着邱应发工作过的地方一路寻访,耳闻目睹他走一处帮扶一处的感人事迹。乡亲们说:“邱应发是个无名英雄,做了好事不图任何回报,从不希望别人记住他的好。”
阳逻街新村村民易五金现在已是远近闻名的致富能人,但在认识邱应发之前,他家一贫如洗。易五金回忆,1989年夏,邱应发到新村收农业税,正好碰到他们夫妻俩吵架。邱应发问明情况,借给他5000元钱,鼓励他办锯木厂。不到两年,易五金就成了当地有名的“万元户”。如今,易家不仅盖起了一座三层的楼房,还买了一台价值30多万元的挖土机在外揽生意。
多年来,邱应发帮助了多少人,他自己从未放在心上。有一年春节,一位名叫王桂兰的村民提着水果到邱应发老家给其母亲拜年,感谢邱应发资助她家两个孩子读书3年。邱应发的母亲这才知道,他又在外面资助了人。
受邱应发资助的人很多:邾城新区章林村80岁的胡金旺老人,儿子儿媳患有癫痫病,聪明的孙子胡能文是家里唯一的希望,邱应发资助他上完大学,如今,胡能文当了一名教师,全家人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战友林金芳幸亏有他资助的1万元,才从死亡线上捡回一条命;张店镇团强村小学宿舍被大雨冲垮,邱应发第一个捐款5000元。
妻子下岗,月工资不到1000元的邱应发这些年先后资助了10多名学龄儿童,其中5人考上了大学,8人读完了高中。
群众形容邱应发:站起来是棵树,为群众遮风挡雨,俯下身像头牛,替乡亲犁田拉耙。
权为民所用
在一些人眼里,财政工作与钱打交道,是门肥差。可邱应发常说:“个人的马虎点,公家的得清清楚楚,走在河边不湿鞋。”
工作16年来,他经手的农财、农税、契税等各种税收款项上千万元,分文不少。他自己治病吃药打针,从不享受功臣应有的待遇。区财政、邾城新区都要重奖他,都被他婉言谢绝。
1999年,邱应发在邾城新区财政办任副主任,一个外地装潢公司在新区购买了20多亩土地,应交契税1万多元。当邱应发到该公司催收税款时,公司负责人讨价还价,将1000元现金用信封塞进邱的包内。邱毫不犹豫地退了回去,坚决照章办事。
作为一个财政人,邱应发认为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给予的,公家的钱自己无权占有一分。然而,对于自己的钱,他不做“守财奴”,只要群众需要他就倾囊而出。
金台镇竹咀村村民周桂元家里穷,交不起农业税,邱应发帮他贷款6000元,挖鱼池养鱼,不久脱贫。如今,周桂元是村委会主任,村里也成了渔业村,村民们都富了。
邵咀村村民周元庭以前爱打架闹事,曾多次被抓进派出所。有一次找邱应发闹事,经多次劝说,浪子回了头。邱应发帮他贷款5000元,借6000元,挖鱼池养鱼。不到两年,周元庭还清了贷款和利息,增加了收入。邱应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荣誉你有,钱又不刺你手,图啥呢?”针对别人的不理解,邱应发耐心解释:“比起牺牲的战友,我能活着回来就已是万幸,还有什么舍不得呢?”
“活雷锋,邱应发,济贫困,千百家……”2007年,邱应发的事迹被新编武汉《三字经》收录,他本人也先后获得“全国财政系统先进个人”、“湖北省优秀共产党员”、“湖北省劳动模范”、“湖北省优秀青年卫士”等诸多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