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咨询服务电话:0577-12371   组织系统举报电话:0577-12380
今天是:

您当前的位置 : 温州党建   ->   政策文件   ->   人才工作   ->  正文
中共温州市委关于印发《2004―2008年温州人才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
来源: 日期:2007-08-23 11:29:00 字体:

  温委发〔 2004 〕17号 中共 温州 市委2004年 2月 17日

  2004~2008年温州人才发展行动纲要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全省人才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人才发展工作,为实施“一港三城”发展战略、建设更加富裕的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持,制定本行动纲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把促进发展作为人才发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根据我市实施“一港三城”发展战略对人才发展的要求,本着人才与经济社会协调、统筹发展的理念,以提高人才整体竞争力和使用效能为核心,以健全人才机制和优化人才环境为主线,以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为重点,紧紧抓住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三个关键环节,着力提升人才配置市场化、分配价值化、资源资本化、开发社会化的水平,努力造就一支符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

  二、奋斗目标

  (一)总体目标

  今后5年,我市人才发展总体目标定位在“一个高地、三个中心”。“一个高地”,指建设与国际性轻工城要求相适应的行业人才高地,在鞋革、服装、电工电器、轻工机械等十几个重点产业,聚集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科技人才。“三个中心”,指把我市建成浙南闽东甚至更大范围城市群的区域性人才集聚中心、人才创业发展中心、人才信息中心。人才集聚中心,就是要建设灵活的人才机制和优良的人才环境,最大限度吸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做到人才资源总体规模大;人才创业发展中心,就是要建设完善的人才创业发展体系和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人才创业发展平台,做到人才资源使用效能好;人才信息中心,就是要建设发达的人才市场和健全的人才信息网络,做到人才市场化、信息化程度高。

  (二)具体目标

  3、高层次人才目标。副县以上职务领导人才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达到100人左右,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达到500人左右;以职业经理人、大中型企业董事长和总经理为主体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达到1000人左右;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或副高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达到2万人左右。培养一批与我市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高技能人才和“创新、创业型”人才。

  三、对策措施

  (一)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切实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

  1、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是我们党为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改进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作出的重大决策。全市各级党委要切实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按照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的要求,在制定政策、整合力量、营造环境上下功夫,努力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把各类优秀人才聚集到我市现代化建设的各项事业中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类人才的聪明才智。

  2、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凡是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进行创造性劳动,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积极贡献的,都是我市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坚持以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鼓励人人都做贡献,人人都能成才。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以人为本的观念。

  3、建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分管领导牵头,市委、市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为成员单位,负责全市人才工作重大问题的决策、综合协调和宏观指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委组织部,作为具体协调全市人才工作的常设机构和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机构,配置专门编制和人员,负责全市人才工作重大问题的组织协调,承担全市人才工作的考核、检查和监督等职能。

  4、完善人才工作责任制。实行人才发展工作目标管理,制定详细的目标管理考核标准,将人才发展工作列入市委、市政府重要工作责任制,落实责任人和责任单位。加强人才目标管理的考核和督查。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的考核结果,作为评价各县(市、区)党政“一把手”和市直属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政绩的重要内容,与领导干部奖惩、使用挂钩。(二)建立开放的人才吸引机制,广泛吸纳国内外人才资源

  1、实行“一卡通”制度。对引进的具有硕士学位、副高及以上职称、学科带头人或经鉴定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实行“一卡通”服务。高层次人才充分享受有关优惠政策,办理有关手续。

  2、制定《人才开发目录》。根据“一港三城”发展战略和人才发展总体目标,分析我市人才需求状况,以实用性、指导性、适度超前性为原则,定期发布《人才开发目录》。对《人才开发目录》中所列的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各类紧缺人才,制定更加有效的政策,采取更加灵活的方法,敞开大门,广开渠道,大力引进,同时要做好海外和留学人才的引进工作。

  3、高薪聘任专家型领导人才。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专业性较强的政府职能部门中,留出一定数量具有较强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才能胜任的领导岗位,向国内外招聘专家型领导人才。对这类人才,实行职务聘任制,采取年薪制等体现人才资本价值的薪酬分配方式。

  4、实施人才智力资源共享工程。建立特聘专家制度,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从国内外选聘一批优秀人才,以市委、市政府的名义授予“温州市特聘专家”称号。对特聘专家,市委、市政府给予相应的津贴资助,实行动态管理。健全人才居住证制度,采取户口不迁、关系不转、双向选择、来去自由等柔性招才引智的办法,通过科研项目合作、短期讲学、担任业务顾问、提供咨询等多种方式,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积极鼓励我市企事业单位尤其是民营企业,直接到人才比较集中的国内外城市创办研发机构,直接吸引利用当地人才智力资源。

  5、建立参与“长江三角洲”人才开发对接机制。全面清理和完善现有人才政策,加大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力度,做好与“长三角”城市群人才政策的衔接,并努力构建人才政策的比较优势。积极参与“长三角”人才培育、异地委托人事代理服务、专家资源库共享等人才开发项目的合作,主动接受“长江三角洲”人才资源辐射和扩散。

  (三)建立科学的人才培育机制,提升人才资源能级水平

  1、加快发展普通高等教育。加大对各高等院校的支持力度,整合现有高等教育资源,合并温州大学和温州师范学院,组建新温州大学。新温州大学要紧密结合“一港三城”发展战略,加快应用学科建设,大力培养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接的特色人才;提高办学层次和水平,建成多个省级、国家级重点学科和专业,真正成为一所规模较大、层次较高的综合性大学。温州医学院要努力建成在全国有相当影响的多科性、开放型和教学研究型大学。温州职业技术学院要努力建成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积极推进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创办技师学院,筹建职业教育园区。采取联合办学或在我市设立分校等方式,加强与国内外著名大学的合作。

  2、构建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优化整合全社会教育培训资源,大力发展成人教育,努力形成党校(行政学院)、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社会中介培训组织协作分工、密切配合的终身教育培训格局。多渠道开辟教育培训新途径,加快发展远程教育,建立覆盖全市的教育培训信息网络。鼓励人们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参与终身学习,积极推动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社区建设。尽快建立教育培训质量评估制度,抓紧制定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加强对社会办学机构的监管力度,提高教育培训效益。

  3、建立多渠道人才培训制度。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香港等国外境外开辟多个人才培训基地,每年选派若干名优秀人才到国外境外政府机关、跨国公司任职培养,选派若干名优秀人才到国外境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攻读硕士、博士学位,选派150名左右的优秀人才到国外境外培训进修。注重在实践中培养人才,每年选派一批政治素质好、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干部到国家和省有关部门以及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城市挂职锻炼,到本市骨干民营企业挂职创业。

  4、组织实施“名师名家工程”。积极探索具有我市行业特点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在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和协调下,由各行业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具体操作,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开展“名师名家”评选工作,在行业内选拔培养一批优秀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制定行业人才发展规划,在科技人才中开展具有行业特点的“创业、创新、创优”主题活动。

  5、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每年抽调五分之一在职党政干部参加各类培训,五年内把全体在职党政干部轮训一遍。认真实施县(处)级党政领导干部政治理论水平任职资格考试制度和县(处)级领导干部理论学习考核制度。积极探索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方式和培养途径,逐步建立适应我市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特点的,多层次、开放性、“菜单式”的培训体系。继续做好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的选拔、培养工作,积极实施“新世纪551人才工程”。努力抓好《温州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十五”规划》的落实,确保在职专业技术人员每年接受继续教育的时间不少于12天。切实加强技术工人的培训力度,着力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和知识化水平,重点培养造就一批技术应用型高技能人才。

  (四)建立有效的人才使用、激励机制,激发人才资源活力

  1、深化干部制度改革。以扩大民主、加强监督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党政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健全干部考察责任制、党委常委会票决制、干部任前公示制和干部试用期制,积极推进干部聘任制和任期制,完善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制度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制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党政干部监督约束机制、考核评价机制、退出机制和激励机制。

  2、全面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引入事业单位领导直接聘任、招标聘任、推选聘任等多种任用方式。全面推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促进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建立事业单位新进人员人事代理制度,逐步使事业单位职工由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

  3、构建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从健全职位规范入手,建立以业绩为核心,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信誉度较高、科学性较强的市场化人才评价机构,鼓励国内外著名人才评价机构来我市设分支机构。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人才评价技术和人才评价手段。研究建立党政人才素质评价体系和实绩评价体系。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资质认证和市场准入制度。深化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制度改革,积极探索考试、考核和同行评议相结合的专业技术评价方法。建立人才业绩诚信档案,积极推行执业资格制度。

  4、积极探索人才分配价值化的实现方式。贯彻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加分配的原则。深化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鼓励支持事业单位自主选择岗位工资、项目工资、协议工资、结构工资、年薪制等多种分配方式,合理拉开收入档次。鼓励企业对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实行股权、期权激励。在不损害原单位、他人知识产权和利益的前提下,鼓励和规范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兼职兼薪。

  5、建立温州市突出贡献人才奖制度。设立温州市突出贡献人才奖,作为我市人才的最高奖项,重奖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此奖项每2年评选1次。同时,鼓励各级党委、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对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的人才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五)推进人才市场建设,提高人才资源的配置效率

  1、完善人才信息网络。扩大温州人才网站与国内外大中城市、高等院校人才网站的链接,大力发展网上人才交流业务,逐步实现人才供求模式由集市型为主向集市型和信息型并重转变。分门别类建立多个国内外人才信息库、专家信息库,整合人才信息资源,构建人才资源共享公共工作平台,改进人才信息传递方式,逐步建立全市联网的人才信息系统。

  2、健全人才市场体系。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的“猎头”公司,支持民间人才市场中介组织的规范发展,着力提高人才市场中介组织的整体实力。推进政府部门所属人才服务机构向市场竞争主体转变,消除分割人才市场的体制性因素,对现有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等进行整合和贯通,构建统一的人才大市场体系。完善人才素质测评、人事咨询诊断、人事决策规划等人才市场衍生服务功能,使人才市场的服务做到组织系统化、功能多样化。

  3、建立人才市场监管机制。组建人才市场中介组织行业协会,健全行业协会的管理服务职能。完善《温州市人才市场管理办法》,加紧制定和健全有关配套政策,严格规范各类人才市场和人才市场中介组织的运作行为。成立人才市场执法机构,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形成政府执法、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三方面有机结合的人才市场监管机制。完善人事争议仲裁制度,维护人才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保证人才流动的开放性和有序性。(六)优化人才环境,增强环境对人才的吸引力

  1、营造“四尊重”社会氛围。建立长效的人才宣传机制,加大人才宣传力度,在温州电视台、温州日报、温州网站等新闻媒体开辟人才宣传专栏,定期宣传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宣传全市人才资源开发的先进做法和典型经验,宣传我市在人才培养、吸引、使用激励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

  2、打造高层次人才载体平台。鼓励企业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科技研究开发中心,逐步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的对接目标;推进温州虚拟科技研究开发中心、行业技术创新服务中心、重点行业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继续扩大和提高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规模与水平,加快高新技术园区、中国温州留学人员创业园、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强化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促进资本市场、风险投资基金的发育,完善高科技风险投资机制;建立高效率的科技成果扩散和转化机制,努力形成从科研到技术开发、从技术开发到产业应用的市场化通道。

  3、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市财政每年划拨专款作为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专门用于人才培养、吸引、使用激励等人才发展项目的投入。在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专项资金集中管理,专款专用,保证重点,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积极引导和推动用人单位、社会团体加大对人才发展的投入力度,努力形成以政府拨款为引导、用人单位投入为主体、社会各界和个人捐助为补充的人才发展资金多元化投入机制,为人才发展工作提供可靠资金保障。

  4、切实解决人才的住房问题。建立人才住房保障制度,采取实物和货币相结合的方式,多渠道、千方百计解决人才的住房需求。进一步改革完善经济适用房分配政策。适当建设一批基础配套设施完善、人居环境良好的人才公寓,供各类高层次人才购买和租住。对符合住房货币化分配条件的人才,优先发放住房补贴;为各类优秀人才全面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

  5、加强对人才的跟踪服务。对科研、技术、管理等领域的重点人才,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紧缺人才,实行“保姆式”跟踪服务,切实解决他们在工作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成立温州专家咨询服务团,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信息沟通、咨询服务、建言献策等活动。建立和完善党政领导与高级专家的联系制度,畅通党政领导与人才的沟通渠道。

  6、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积极推进劳动保障诚信工程建设,尽快实现事业单位与企业劳动保障制度及标准的并轨,采取有力措施,确保人才应保尽保。用人单位与人才确立聘用关系后,应为其办理各项社会保险,双方应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深化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尽快实现公费医疗制度与企业医疗保险制度的并轨,建立人才医疗保险补助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