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春,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副书记、组织部长曾山,代表东南分局来到浙南平阳,在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扩大会议上,传达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和东南分局的指示精神,部署了浙南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和北上抗日等有关工作。因为会议在闽浙边临时省委机关驻地大屯村举行,所以被称为大屯会议。
一、大屯会议的历史背景
浙南红军游击队的番号为国民革命军闽浙边抗日游击总队,其前身是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1935年1月,方志敏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江西怀玉山失败。其余部组建为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在刘英、粟裕率领下进入浙江,先后开辟了浙西南、浙南游击根据地,坚持了艰苦卓绝的浙南三年游击战争。同年10月,挺进师与闽东红军胜利会师。11月,成立了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1937年8月24日,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与国民党闽浙赣皖四省边区主任公署进行和平谈判,并达成了停战协议。9月16日,双方代表在协议上签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谈判结束后,闽浙边临时省委派龙跃、吴毓赴南京,向八路军驻南京办事处汇报谈判经过并请示工作。中共中央组织部长、中央驻南京代表博古(秦邦宪)指示,国共两党正在谈判将南方各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在新四军成立之前,没有他的亲笔信,任何人不得调动部队。部队集中后不要下山,防止国民党军队的袭击。他将上述意见写进了给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书记刘英的信。10月2日,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达成协议,将湘、鄂、赣、闽、粤、豫、浙、皖8省13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统一整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10月8日,龙跃、吴毓回到平阳,传达了博古的指示。月底,红军挺进师在平阳凤林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闽浙边抗日游击总队。
1938年1月6日,新四军军部在南昌正式成立,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新四军军部成立之后,两次来电闽浙边临时省委,催调闽浙边抗日游击总队去皖南集中,而八路军办事处和博古却没有来信。为了弄清原因,闽浙边临时省委于2月中旬派龙跃和余龙贵赴八路军武汉办事处,请示部队的行动问题。2月15日,龙、余2人途经南昌时,来到南昌高家巷新四军军部驻地,向中共中央东南分局书记兼新四军副军长项英和东南分局副书记兼组织部长、新四军军分会委员曾山汇报了红军挺进师集中训练和闽浙边临时省委的情况。项英说,中央已成立东南分局,统一领导东南各省工作。他指示龙、余2人不必前往武汉,待他赴武汉参加中央长江局会议后回来再作决定。
10余天后,项英回到南昌,告诉龙、余2人:对浙江部队的编制、集中地点及今后浙江工作安排等问题,长江局和东南分局已统一意见,作了专门决定。鉴于此事涉及浙南游击根据地和红军挺进师主要领导人的工作安排,关系重大,项英委托曾山专程前往平阳传达、部署。
二、曾山平阳之行
曾山(1899—1972),江西吉安人。青年时期投身大革命,1926年入党,1927年参加广州起义。1932年至1934年间,先后任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中共江西省委书记。中央红军长征时,留守中央苏区坚持游击战争。1935年,赴苏联莫斯科列宁学院学习。回国后,出任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副书记兼组织部长,与项英、叶挺、陈毅等一起组建了新四军,并长期分管浙江党的工作。
1938年2月底,曾山与龙跃、余龙贵从南昌出发,坐火车到金华,再转乘汽车来到温州。3月4日,从温州坐木船经瑞安到平阳,步行到鳌江,找到闽浙边抗日游击总队驻温办事处主任吴毓。然后,在鳌江码头候潮水坐木船到水头,在水头住了1夜。5日早晨,曾山一行由水头步行来到平阳山门。
刘英、粟裕率闽浙边抗日游击总队指战员和抗日干校教学员,列队在山门凤岭山口的街道上迎接曾山。刘、粟首长陪同曾山进入龙井庵稍作休息。然后一起上山,来到闽浙边临时省委机关驻地大屯村。
曾山在平阳根据地一共住了5天,与刘英一起住在大屯村东南首郑永盛宅9间平房最左边的房间里。刘英住在后半间,曾山住在前半间。
三、大屯会议
3月5日上午,在省委机关驻地刘英办公室里,召开了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会议(即大屯会议)。曾山和闽浙边临时省委书记刘英、省委组织部长粟裕及省委委员谢文清、龙跃、林辉山、张麒麟、陈昌会(后叛变)等参加了会议。刘英代表临时省委作了工作汇报。曾山在会上传达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对南方游击区工作决议和东南分局指示精神,转告了中共中央对浙南同志的亲切慰问,对浙南三年的游击战争给予了高度评价。会议研究了浙江党的工作和闽浙边抗日游击队进一步整编为新四军等工作,决定:(1)浙江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第七团队,集中地点在皖南泾县章家渡,部队要抓紧出发;(2)浙南游击根据地不能放弃,要留下一些人在浙南继续坚持;(3)为了适应新的形势需要,撤消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成立中共浙江临时省委,待中央批准后转为正式省委。曾山提出,临时省委原来的两位主要领导人,一位带队去前方,一位留下继续领导浙江工作。
会议休息期间,曾山又分别同闽浙边临时省委领导干部谈话,进一步了解情况,听取他们的意见。
当天下午,会议继续进行。曾山在临时省委机关驻地——大屯村郑永盛屋的厅堂中向临时省委作政治报告,会议一直开到晚上才结束。各县县委书记、区委书记及临时省委机关教导队全体同志列席会议。
大屯会议是浙江党史上的1次重要会议。它指明了浙江抗战的方向,部署了浙江红军的改编和北上抗日。在新四军的建军史和浙江党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
四、会后工作部署和有关活动
3月6日,曾山又和临时省委领导进一步研究了部队改编的具体问题。经酝酿和刘英、粟裕交换意见,决定粟裕率部北上抗日,刘英和谢文清、龙跃、林辉山、张麒麟等部分干部及3个短枪班武装留在浙江,坚持工作。
根据大屯会议决定,国民革命军闽浙边抗日游击总队在山门改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第七团队。闽浙边临时省委、省军区在山门抗日干校召开了动员大会,曾山、刘英、粟裕分别向部队指战员作动员讲话。曾山在讲话中深刻分析了抗战形势,传达了中共中央指示,阐述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会后,曾山、刘英、粟裕与原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红七军团)的老同志在抗日干校合影留念。
当大家知道曾山在苏联学习过2年时,就要求他作目前形势和苏联见闻的报告。曾山在抗日干校的大礼堂里向干部、学员作了形势报告,还直接回答了学员们提出的问题,受到了全体学员的热烈欢迎。
一切安排就绪后,刘英随曾山前往南昌向东南分局汇报浙江工作。闽浙边临时省委工作暂由龙跃主持。3月10日,曾山和刘英一起从大屯出发,经凤林离开平阳。当日晚上,坐车到达温州城区,会见了国民党温州专员兼保安司令蒋志英。
途经温州城区时,曾山、刘英在温州西郊柑桔园阿三(即王哲珊)家里召开了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的最后1次会议。会议具体研究了撤销闽浙边临时省委、成立浙江临时省委等事宜。曾山主持会议,刘英、赖大超、顾玉良、汪光焕、谢文清等5人出席会议。
3月11日,曾山、刘英途经金华。曾山会见了中共浙江省工作委员会全体成员和从上海党组织派来的中共党员,访问了国民党第八集团军战地服务团,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刘英会晤了国民党浙江省政府主席黄绍竑。然后,曾山与刘英离开金华去南昌,向东南分局请示关于成立中共浙江临时省委等有关党务问题。
3月18日,粟裕率领新四军第三支队第七团队指战员409人,从平阳山门出发。部队到达皖南后,又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第四团第三营。粟裕任第二支队副司令员。5月,中共浙江临时省委在平阳凤卧玉青岩成立,刘英任省委书记。9月,转为正式省委。
离开平阳后,曾山一直非常关心浙江的抗日斗争。1940年夏,刘英再次来到皖南,汇报浙江省委工作。曾山明确向他指示,国民党顽固派正在疯狂推行反共政策,浙江党组织将面临着严峻考验。要按照“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方针,发展进步力量,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为武装斗争积极作好准备。为确保与浙江省委联系,曾山在皖南挑选了1名县委书记,到刘英身边担任特殊任务,还调了1部电台给浙江省委使用。
1942年刘英牺牲后,曾山对浙江党的工作,付出了更多的心血。他多次给浙南特委书记龙跃去电,就抗战斗争、工作任务、战略方针等作了具体的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