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咨询服务电话:0577-12371   组织系统举报电话:0577-12380
今天是:

您当前的位置 : 温州党建   ->   要闻速递   ->  正文
中共温州市委关于全面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高水平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的决定
来源:温州日报 日期:2019-12-31 10:39:00 字体:

  中国共产党温州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和中共浙江省委十四届六次全会精神,结合温州实际,就高水平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问题进行了研究,作出如下决定。

  一、高水平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的总体要求

  (一)重大意义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就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作出决定,为实现我们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市域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在市域层面的落实和体现,在国家治理全局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温州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区,经济格局独特,社情民意复杂,人口大进大出,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先发易发,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意义更加重大,任务更加紧迫。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和省委十四届六次全会精神,坚定制度自信,增强行动自觉,强化责任担当,模范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积极探索温州特色市域治理新路子,努力在“八八战略”指引下开创市域治理现代化新局面。

  (二)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省委十四届六次全会精神,以“八八战略”为统领,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树立“共同体”治理理念,提升“大治理”治理方式,构建“全市域”治理体系,突出强化和落实国家治理关键性举措、省域治理创新性机制、市域治理牵动性载体,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高品质生活,争当我国新时代市域治理现代化排头兵,成为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示范城市。

  (三)主要目标

  到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时,“最多跑一次”牵引各领域各环节改革全面突破、全面见效,探索出一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市域治理制度体系。到二O三五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现代法治体系、高质量发展制度体系、都市区统筹发展体系、社会治理体系和民生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基本实现市域治理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高水平实现市域治理现代化,形成高水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有力制度保障。

  ——市域党的领导全面加强。党领导一切的制度体系得到全面落实,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各级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各级领导干部推动市域治理现代化的能力显著增强。

  ——市域治理方式更加科学。法治温州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立法工作机制不断完善,现代法治政府成为示范,司法公信力得到全面提升。行政体制改革深入推进,龙港行政体制改革创新成为全国标杆。政府数字化转型加快推进,治理大数据加快形成,“城市大脑”加快建成,数字化变革全面深化。

  ——市域发展活力不断增强。“两区”建设取得突破性重大成果,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的各领域改革全面深化,以融入“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等为重点的全方位开放纵深推进,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加快形成,一系列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在温州落地实施,全社会创业创新活力和激情充分迸发,成为我国最具活力的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到2025年全市经济实力进入全国地级以上城市30强。

  ——市域统筹能力明显提升。都市区统筹协调机制构建完善,对县(市、区)的市级统筹领导能力明显增强,全市重大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布局形成“一盘棋”,新型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加快发展,力争到2025年全市城市化率达72%以上,中心城区首位度和城市集聚辐射力大幅增强,在全省四大都市区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加快建成我国东南沿海区域中心城市。

  ——市域社会治理形成示范。“平安温州”建设扎实推进,常态化跻身全省平安建设第一梯队,基层基础得到全面夯实,各种社会矛盾纠纷得到有效化解,政治生态和社会生态同步优化,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扎实推进,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加快创成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社会持续保持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市域民生事业持续进步。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不断完善,各领域突出民生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养老等公共服务供给质量明显提高,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得到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进一步增强。

  二、高水平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的主要任务

  (一)坚持和落实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强化市域治理的领导保证

  切实加强党对市域治理各领域各环节的全面领导,更好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确保党中央、省委决策部署在温州一贯到底、落地生根。

  1.强化和落实“两个维护”保障机制。完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贯彻落实机制,严格执行重大事项报告请示制度。完善和落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长效机制,坚持不懈锤炼党员干部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完善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等各层级学习制度,建立重大决策前专题学习机制,统筹用好网络学习平台,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争当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排头兵。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持续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健全维护党的集中统一的组织制度,形成党的各级组织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严密体系。完善严格执行党内法规的机制,抓好党内法规制度体系贯彻落实。

  2.完善党委统筹推进治理的体制机制。严格落实民主集中制,健全党委议事决策工作制度,加强重大决策的调查研究、科学论证、风险评估,提高党委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完善党委抓好重大项目、重大平台、重大产业、重大改革、重大政策、重大要素的制度机制。巩固提升机构改革成果,加大党委对重大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党委议事协调机构职能作用,制定完善议事规则,提高议事能力和协调水平。支持和保障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健全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监督制度。健全人大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完善代表联络机制,更好发挥人大职能作用和人大代表作用。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完善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制度,健全发扬民主和增进团结相互贯通、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的程序机制,完善政协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强化市委重点工作专项民主监督制度,建好委员会客厅、政情民意中间站、“请你来协商”等平台,更好发挥人民政协在市域治理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支持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履职,健全同党外知识分子、民族宗教界人士、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沟通联络机制,创新完善新时代侨务工作机制。完善党建带群建工作制度,增强群团组织团结教育、维护权益、服务群众功能,发挥好群团组织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坚持党管武装原则,大力支持和加强国防、军队和后备力量建设,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健全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机制。完善“温州擂台·六比竞赛”、乡镇(街道)书记工作交流会等平台机制,健全市委对县乡工作统筹领导制度。

  3.构建思想文化引领机制。加强党对宣传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党员、教育人民的工作体系,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教育,推进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强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健全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加强新闻舆论、出版版权、网络、高校、基层等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和管理,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健全领导干部进高校作形势政策报告制度,加强中小学特别是民办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完善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建立健全新时代温商文化发展提升的制度机制,大力弘扬“敢为人先、特别能创业”的温州人精神,不断赋予温州人精神新的时代内涵。深化“温州学”、永嘉学派研究,加强瓯越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持续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常态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机制,健全引导新型文化业态健康发展机制。强化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改进媒体传播方式,大力推进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提升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平台,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改进和创新正面宣传,完善舆论监督制度,健全重大舆情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

  4.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制度。全面深化“清廉温州”建设,全力打造“清廉浙江”示范区。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制度,完善履责纪实、报告评议、约谈提醒、检查考核、追责问责等制度机制,构建党委主体责任、党委书记第一责任、班子成员“一岗双责”、纪委监督责任“四责协同”机制。坚持权责法定、权责透明、权责统一,健全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定期轮岗制度,建立权力运行可查询、可追溯的反馈机制,确保权力运行公开规范高效。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加强市县两级巡察工作,完善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察监督“四个全覆盖”的监督网络。推进党内监督同国家机关监督、审计监督、统计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有效贯通、形成合力。运行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推动基层和重点领域监督机制改革和制度建设,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坚决遏增量、减存量,巩固和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

  (二)全面深化法治温州建设,提高市域治理的法治化水平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全面提升依法治市水平,强化市域治理的法治保障,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和政府数字化转型,提高市域治理的行政效能。

  1.全面加强地方立法。落实党领导立法工作机制,完善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立法工作格局。健全地方立法工作机构,强化立法人员配备,加强地方立法人才队伍建设,夯实地方立法工作基础。发挥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在地方立法中的主导作用,建立健全立法项目立项、起草、论证、协调、审议机制。依据地方立法的权限和范围,切实抓好立法项目规划和储备,及时推进重点领域立法,加强立法和改革有机高效衔接。扎实抓好地方法规规章立改废释,健全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行政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机制。健全立法基层联系点运行机制,完善立法机关和社会公众沟通制度,组织开展相关法规规章的立法协商,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

  2.扎实推进依法行政。完善行政决策机制,加强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完善市县乡三级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目录化管理制度,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健全行政执法体制,巩固提高五大领域综合行政执法机构改革成效,完善执法联动机制,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推进基层执法试点,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从源头上降低行政诉讼败诉率。加强司法与行政的协调联动,完善“两法衔接”平台,强化对行政执法行为的司法监督。建立部门间信息对接联系、诉讼风险提示机制,促进行政机关提升依法行政水平。

  3.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深化龙港行政体制改革,完善“大部制、扁平化、低成本、高效率”的行政管理模式,打造全国基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样板。支持龙港探索和落实“大部制”改革,健全部门职责体系;探索和创新“扁平化”管理,构建基层治理委员会有效运行机制。巩固和完善机构改革成效,严格执行部门“三定”规定,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创新统筹利用行政管理资源的机制和方法。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全面完成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任务,推进公益类事业单位清理规范整合,优化布局结构,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4.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推进政府职能重塑、流程再造、业务协同、效能提升,加快建设“数字政府”。着力构建“大系统、大数据、大平台”顶层架构,大力推进跨部门、跨层级、跨领域信息互联互通,构建全市统一的市域治理大数据平台和机制。依托浙江政务服务网,健全全市统一、线上线下融合的政务服务体系,加快建成“掌上办事之市”“掌上办公之市”,全面实现“一网通办”。拓展深化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环境保护、政府运行等领域数字化应用,实现精准分析、精准监督、精准反馈。加快推进“城市大脑”建设,提高城市治理智能化、精细化水平。

  5.健全司法保障制度。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构建立体化多元化精细化诉讼程序体系。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完善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的制度。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切实防止冤假错案,提高司法质量、效率和公信力。完善认罪认罚从宽、“少捕慎诉”等工作机制,深入推进诉源治理工作。加强对法律实施的监督,建立执法司法统一信息平台,完善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等监督体系,健全司法执行工作体系,建立有效解决执行难体制机制。加强“互联网+司法行政”建设,扩大法律援助范围,推进法律援助向低收入群体和民生重大事项拓展,构建覆盖全业务、全时空的法律服务网络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构建社会“大普法”格局,深化“宪法十进”工作,积极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推动全市进一步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围。

  (三)扎实推进“两个健康”创建,提升市域治理的发展效能

  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持续深化“两个健康”先行区创建,健全保障高质量发展制度体系,着力破解各种深层次矛盾和体制性障碍,以高水平治理推动高质量发展。

  1.全面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对标国际先进标准,深入实施优化营商环境"10+N"行动,努力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市。深化多部门联办“一件事”改革,确保基本实现所有民生事项和企业事项开通网上办理、掌上办理,全面实现个人和企业“一件事”全流程“最多跑一次”。深化机关内部“最多跑一次”改革,进一步精简事项、优化流程、压缩材料、压减时间、共享信息,加快打造机关效能最强市。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推动“证照分离”全覆盖,实现常态化企业开办全流程“一日办结”。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推行“标准地+承诺制”,加快实现一般企业投资项目全过程审批“最多80天”并持续提速提质。加快“最多跑一次”改革向基层延伸、公共场所覆盖,加强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村(社区)代办点标准化建设,深化“瓯e办”便民服务终端应用,完善“就近能办”机制。积极打造“最多跑一次”海外版、温商版。

  2.完善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的政策体系。以健全和落实“三清单一承诺”制度为重点,多措并举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完善“正面清单”制度,强化服务企业意识,深化“万名干部进万企”活动,构建帮助企业解决难题的长效机制。严格落实降本减负政策,健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制度和服务体系。完善“负面清单”制度,规范公职人员行为,严防干扰企业正常经营活动。完善“引导清单”制度,规范政商交往行为。深化清廉民企创建,推动清廉思想、清廉制度、清廉规则、清廉纪律、清廉文化融入民营企业发展之中。加强行业协会商会制度建设,发挥好协会商会在政府与企业交往中桥梁纽带作用,当好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推进器”。健全党政领导联系重点企业和行业协会商会制度,健全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健全企业家紧急事态应对机制,实行重大涉企案件报告制度。常态化开展亲清政商学堂活动,促进企业家与干部共同成长。

  3.健全振兴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推动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健全促进实体经济提质增效的体制机制。实施“传统优势制造业重塑计划”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计划”,着力构建"5+5"产业体系。主动对接国家产业发展导向,积极争取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落地,加快建设北斗产业基地、中国(温州)安全(应急)产业园等平台。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促进行业龙头企业转型升级,加快信息化、智能化改造,推动产品高端化、生产专业化、制造信息化、管理精细化,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支持中小微企业与大企业、大集团建立以产业链、供应链、产品链为纽带的战略联盟,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形成相互协作、关联配套的良性发展格局,推进产业链现代化。坚持市场化方向,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转型、布局优化和治理完善。建立“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长效机制,搭建交流和合作平台,赋能实体经济发展。加快建设自创区“一区五园”,高水平打造环大罗山科创走廊,推进浙大、国科大温州研究院等高能级研发平台建设,健全研发平台与产业发展有效对接机制,探索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区域合作和利益共享机制,有效发挥自创区建设对全市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4.全面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积极争取获批世界(温州)华商综合发展试验区、综合保税区,加快建设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温州联动创新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高能级开放平台。推进空港、海港、陆港、信息港“四港”联动发展,深化口岸通关一体化,打通对外开放大通道。推进外贸发展方式转变,深化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工作,承接上海进口博览会溢出效应,加快区域性进口商品集散中心建设。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支持龙头企业、上市公司开展跨国经营、并购、投资和境外品牌收购,加快引进一批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跨国公司。深化温州经济与温州人经济互动融合发展,发挥世界温州人家园和温州南怀瑾书院等乡贤馆凝聚作用,实施“新乡贤·新家园鹿鸣计划”,持续掀起精神回归、总部回归、项目回归和商会侨社年会回归热潮。

  5.建立健全要素保障机制。深化温州金融改革2.0版,探索建立金融服务民营经济有效机制,深入实施农民(小微企业)资产授托代管融资、民营外贸主体参与新型国际贸易收结汇、设立投资管理型村镇银行试点等十大创新项目。加快推进“融资畅通工程”,加大推动企业上市力度,全力做好财政支持深化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改革国家试点工作,有效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综合施策推进低效工业项目整治提升,加强工业用地双合同履约管理,加快老旧工业园区的改造提升,完善经营性用地出让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海洋和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推进集体经营性用地入市,强化土地要素保障。构建完备的人才政策体系,深入实施重大人才工程,精准开展“千企聚才”活动,举办民营企业“人才周”,推动“百万人才聚温州”。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建立“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人才发展机制,进一步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推进新时代温州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产业大军。

  (四)加快推进温州都市区建设,构建市域治理的协同格局

  牢牢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和全省实施“四大”建设的历史机遇,建立健全都市区协调发展机制,加快建设我国东南沿海区域中心城市,打造极具综合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温州都市区。

  1.全面对接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主动对接融入国家“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等发展战略,不断创新融入机制,拓展合作交流领域,争取更大的发展红利。全方位对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全力推进交通共联、平台共建、产业共兴、科创共用、开放共融、城市共进、民生共享、生态共保、制度共通、活动共办,高水平建设长三角南大门区域中心城市。多层次开展与上海嘉定的合作交流,推进深度融合示范区建设。建立温州都市区与周边地区协调发展机制,推进与杭州联动发展数字经济,与宁波共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与台州共建温台民营经济协同发展合作高地,与丽水共建瓯江山水诗路,与宁德共建浙南闽北合作发展区,加快建设海峡两岸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把对接国家发展战略作为编制实施“十四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争取更多对全局具有牵引作用的重大项目、重大工程进入国家盘子,努力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中展现温州作为。

  2.推进都市区统筹发展。建立健全都市区统筹发展机制,促进县域经济向都市经济转型。加快构建“一主两副三轴四带”都市区空间布局,着力推动温瑞平原一体化、瓯洞一体化、瓯江两岸一体化、环大罗山区域一体化和鳌江流域一体化发展。建立健全跨区域利益分享与补偿机制,完善跨区域产业转移与协作、跨区域公共服务衔接、自然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共享共保、跨区域项目股份化共建共享等体制机制。坚持“大干交通、干大交通”,健全协调攻坚和要素保障等机制,构建外快内畅、互联互通、立体多元、绿色智慧的现代交通体系,加快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充分发挥医疗资源集聚优势,加快建成浙南闽北赣东区域医疗康养中心城市。建立完善高水平大学建设激励机制,大力支持温州医科大学争创“双一流”,大力支持温州大学建设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和省重点高校,大力支持温州肯恩大学深化中外合作办学改革创新,大力支持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加快“双高”建设,打造浙南闽北赣东高教中心。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推动科技进乡村、资金进乡村、青年回农村、乡贤回农村,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农村工作指导员制度,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完善新型合作经济发展机制和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加大农业产业投入,推进农业产业集聚发展,加强区域农产品品牌建设。推进粮食储备机制改革,提高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保供能力。

  3.加快市区一体化发展。进一步理顺市区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形成市区规划建设管理“一盘棋”。建立一体化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推动城乡建设、产业布局、生态保护等有机衔接,发挥规划在城市开发建设中的龙头作用。建立一体化的土地资源统筹机制,完善市区土地出让金等分成办法,推进市区经营性土地“做地、储备、出让”整体运作。建立一体化的城市管理执法机制,实施城市管理“一套规制管四区”,提升城市管理的合力。建立一体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机制,统筹做好项目布局、建设和管护,加强项目建设时序、标准、功能对接,促进城市供水、城市排水、道路照明等“一城一网一主体”,提高共建共管共用共享水平。建立一体化的公共服务机制,打破行政和地域分割,统筹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设施布局建设,深化户籍、社保等配套改革,加快实现同城同待遇。优化行政区划设置,适时推进市域行政区划调整,提高中心城区综合承载力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

  4.创新完善城市管理体制。加强城市管理突出问题地方立法,以法治手段推进城市管理,健全城市管理长效机制。推动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健全“市为主导、区为主体、街道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网格管理模式。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深化城市顽疾综合治理,推进序化、洁化、美化、亮化、绿化工作,提升城市整体品质。加快老旧小区改造,做好生活垃圾分类、厕所革命、停车便利化等“关键小事”,不断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建立健全城市管理社会化治理机制,畅通公众有序参与城市治理渠道,形成人人参与城市治理的良好氛围。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化集约共享的“智慧城管”系统建设,提升城市管理智慧化水平。

  5.健全全域美丽大花园建设机制。建立健全“两线三片”等亮点区块建设长效机制,持续推动“大建大美”向“全域美”拓展、向“精建精美”提升。全面落实美丽乡村、美丽城镇、美丽城市建设标准,打造“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升级版,全力实施“十镇样板、百镇美丽”工程。加快美丽公路建设,建立健全交通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运行机制,推进“全域景区化”建设。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建设,健全绿色发展财力奖补和生态补偿机制,推动绿色产业培育发展,加快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建设。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化中央环保督察、国家海洋督察、省级环保督察整改意见落实,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环保设施运行管理机制,完善“环保管家”服务机制。健全治水治气治土治废长效机制,全面实施河长制、湖长制、湾(滩)长制。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综合规划,强化水资源统筹管理。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普遍实施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制度,深入实施“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和“亩均论英雄”改革,坚定不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五)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夯实市域治理的基层基础

  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把“最多跑一次”理念方法运用到社会治理领域,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1.健全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党建统领的基层治理领导体制,加强和改进乡镇(街道)党(工)委对基层各类组织的领导,建立健全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制,推进乡镇(街道)人大工作和建设,探索政协工作向基层延伸的相关机制,搭建乡镇(街道)政协工作载体。按照权随事转、人随事转、钱随事转的原则,推进人员编制资源向乡镇(街道)倾斜,建立与乡镇(街道)履行职能相适应的财政保障体制。健全治理力量向基层下沉工作机制,落实乡镇(街道)对辖区需部门协同解决事项的协调权和督办权,完善千名干部联千村制度。推动乡镇(街道)工作重心转移到加强党的建设和社会治理,调整优化乡镇(街道)经济发展职能。建立部门职责事务下沉到乡镇(街道)、村(社区)、网格的三个准入制度。深化开展红色领航“融合发展”行动,做好村社融合“后半篇”文章,加快推进组织融合、人心融合、“三资”融合。全面推行村(社区)组织书记、主任“一肩挑”,全面建立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县级备案管理制度,提升基层组织战斗力。深化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创新,加大基层小微权力腐败惩处力度。高质量推进未来社区试点建设,探索创新城市社区治理新模式。持续擦亮“瓯江红”基层党建品牌,深化推进“红色领航”系列行动。加强党群服务中心、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统筹发挥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社区服务中心、文体中心等各类基层阵地作用。全面落实乡镇(街道)干部工作生活待遇政策,在职级晋升、评优评先、津贴补贴等方面向基层倾斜。

  2.完善矛盾纠纷化解机制。按照社会治理领域“最多跑一地”要求,加快打造县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强化“基层治理四平台”运行管理,完善“一体两翼”工作体系。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深化“大数据+人民调解”模式,联动"4+1"基层人民调解和警调、诉调、检调、交调机制,深化“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创建,推动线上线下调解相结合,推进矛盾纠纷“全链条解决”,实现矛盾纠纷化解“最多跑一地”。完善信访制度,加强信访依法治理。提升群众初次来信、初次来电、初次来访和网上信访的办理质效和公信力,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下访接访制度和相关单位包案处理制度,推行信访代办制。健全主动为民维权机制,多途径分流和缓解基层信访工作压力。

  3.完善社会领域风险防范机制。坚持底线思维,把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特别是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放在第一位,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健全预案编制、风险研判、应急决策、协同处置等全过程风险防控机制,提高精确预测、精细预警、精准预防和科学处置水平。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健全公共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加强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建设,健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机制,创建全国气象防灾减灾示范区,加强救灾物资储备和应急保障能力建设,提升自然灾害特别是台风洪涝灾害科学防控水平。建立基于风险分析和供应链管理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督机制,严密防控重大传染病和新发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争创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标准化城市为目标,深入实施“云上公安、在线警务”战略,加快推进智慧安防小区建设,并向“智安学校”“智安医院”“智安单位”拓展,完善警务助理模式,巩固治安基础要素管控机制,加快完善立体化、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健全完善治标和治本相结合的工作机制。深入推进禁毒人民战争,健全基层毒品治理体系。严厉打击、全面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打好宗教事务依法管理“一五八”组合拳,开展平安宗教活动场所创建,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加强境外领域风险防范机制,维护我侨民和驻外机构的合法权益和生命财产安全。

  4.加强和创新网络综合治理。提升"7431"网络治理模式,建立职责明晰、协调顺畅、管理高效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形成“党委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共治”的网络综合治理格局。推进网络传播理念、手段、载体创新,完善网媒传播矩阵建设,巩固主流舆论阵地。落实重大事项网络舆情风险评估机制,完善网络舆情应急指挥工作体系,增强网络风险防范防控能力。健全完善“清朗指数”指标体系,加强和创新互联网内容监督管理,压实互联网企业信息管理主体责任。加强网络领域法规制度建设,完善网络纠纷网上人民调解机制,建立网络行政执法体制机制。落实数据安全责任,完善网络信息隐私保护机制,提升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能力。

  5.推进基层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挥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居民公约作用,引导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推进基层直接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完善全过程民主实现机制,完善基层协商民主制度。深化城乡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三社联动”,建立健全社会组织培育管理和动态赋权机制,积极发展枢纽型、支持型社会组织,健全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制度,提升社会组织承接公共服务能力和参与基层治理能力。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居委会、小区业委会和物业服务企业议事协调机制,推进“红色管家”创建,推广“红色议事厅”做法,探索构建新型社区治理共同体。推动法治工作重心下移、力量下沉,加快法治乡村(社区)建设。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发挥“最美温州人”等道德典型示范作用,加强家风家教建设,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强化道德教化力、实践力、约束力。健全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工作机制,发挥好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推动志愿者服务常态化、规范化、专业化,健全志愿者服务激励保障机制,推广“时间银行”等模式,打开志愿服务时间向现实资源转化的通道。

  6.强化信用在社会治理中的基础作用。深化社会信用体系示范城市建设,持续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提高全社会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依托市信用信息综合服务平台,进一步整合政府和社会机构的信用信息,构建一体、可信、可控的社会信用链系统。加快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规范各行业各领域红黑名单认定标准和退出机制,推进企业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和服务,完善信用联合奖惩机制。以“信易贷”、“瓯江分”等为重点,推进公共信用信息在行政管理、金融服务、社会民生等领域的应用,实现信用惠民便企。建立健全信用修复机制,深化完善破产重整企业信用修复和个人债务集中清理工作,为失信主体提供改过自新的机会。完善信用信访联动管理机制,制定实施信访人信用管理办法,落实对失信信访人的信用惩戒措施。加强个人信用档案建设,将有违公序良俗行为和违法行为纳入个人信用档案。持续办好“8·8诚信日”,全力打响“信用温州”城市品牌。

  (六)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增强市域治理的群众获得感

  全面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高水平实施富民惠民安民行动计划,加快补齐民生领域短板,提高民生事业发展水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1.坚持和完善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主动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坚持每年做好十大民生实事项目和各项民生工作。健全民情反映和民主决策机制,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深入分析民生领域的痛点难点问题,实现“民呼我应”。完善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充分发挥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联系群众、收集民意中的重要作用,确保实事项目成为“民心项目”。健全民生实事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坚持每年将新增财力的三分之二以上用于改善民生,逐步完善以加大民生领域投入为主要方向的普惠性财政支出结构。聚焦聚力解决民生热点难点问题,建立健全民生实事责任落实机制和督查考评机制,加快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具体到人的民生工作责任体系。

  2.加快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突出政府在公共服务供给中的主体地位,加快形成政府主导、市场主体与社会组织广泛参与、方式灵活、高效率的公共服务多元供给体系。坚定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完善教育布局优先规划、教育设施优先建设、教育投入优先保障等机制,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构建惠及全民的终身教育服务体系。深入实施“健康温州”发展战略,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加快推进城市医联体和县域医共体建设,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构建更加完善的卫生健康制度体系。深入实施“明眸皓齿”工程,形成青少年近视和龋齿综合防控的“温州经验”。深化养老服务综合改革,加快推进国家医养结合试点建设,健全促进养老服务与医疗服务、健康管理相融合的有效机制。推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与时俱进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加强城市书房、百姓书屋、文化驿站等文化设施建设力度,提升“15分钟文化圈”。聚焦增强人民体质,加强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

  3.构建覆盖全民的保障体系。完善鼓励创业促进就业的政策体系,推动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健全根治欠薪和化解劳动争议长效机制,切实保障群众权益。加快建立农村居民收入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低收入农户收入增长高于农民收入平均增长水平的工作机制。落实应保尽保要求,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加快建成全覆盖、保基本、可持续的社保体系。坚持经济可持续、财力可支撑原则,稳步提高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系统推进医保制度改革,完善覆盖城乡医疗保障体系,建立高水平的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制度,发挥商业保险作用,提高大病医疗保险统筹层次和医疗保障水平。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待遇标准与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同步调整机制。健全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加快完善多元化社会救助机制。全面落实双拥优抚安置政策,积极推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全面发展,加快构建适度普惠型福利体系。健全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增加租赁住房有效供给,探索发展共有产权住房。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坚持和完善促进妇女全面发展的制度机制,加强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提升助残服务能力,完善残疾人帮扶制度。

  4.推动社会力量办社会事业。完善社会力量兴办社会事业体制机制,健全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制度。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进入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准入的社会事业领域。健全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和监管制度,逐步完善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政策措施和实施办法。建立健全社会资本以多元主体、多种方式进入社会事业领域的制度机制。发挥温州社会事业改革的特色和优势,在推动民办教育规范提升、深化社会力量办医、社会力量办体育试点等方面持续发力,加强在分类管理、土地供应、融资信贷、税费优惠等方面政策创新,逐步实现民办机构与公办机构享受同等待遇,争创社会力量办社会事业示范城市。

  三、高水平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的组织保障

  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在中央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秉持高度的思想自觉和政治自觉,坚定扛起治理现代化重大战略任务,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主动担当作为,强化制度执行,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1.加强市域治理现代化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党委要切实承担起全面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的政治责任,统筹协调和研究解决市域治理的重大问题,建立党委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筹协调,人大、政府、政协分别负责,各部门分工实施,社会广泛参与的领导体制和推进机制,形成上下联动、密切配合、协同推进的强大合力。积极谋划深化改革和推进治理现代化的重大举措,强化系统集成推进,推动目标任务落地。建立健全市域治理现代化指标体系和考核评估标准,完善督查考核机制,以市域治理现代化实际成果检验落实成效。

  2.提高各级干部制度执行力和治理能力。各级干部要自觉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切实增强制度意识,带头维护制度权威,做制度执行的表率。加强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建设,大力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常态化推进干部跨部门跨条块跨领域交流,打通“三支队伍”交流渠道,进一步畅通各方面高素质治理人才进入党政机关通道。坚持把制度执行力和治理能力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把市域治理现代化成效作为衡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的重要内容,注重提拔使用政治素质好、制度意识和治理能力强、工作实绩突出的干部。完善干部“两个担当”良性互动机制,严格把握“三个区分开来”,健全容错纠错、澄清正名、精准问责等机制,持续打好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组合拳”,让干部心无旁骛干事创业成为常态。

  3.突出抓好市域治理现代化的创新示范。鼓励基层大胆创新、大胆探索,及时对基层创造的行之有效的治理理念、治理方式、治理手段进行总结和提炼,不断推动各方面制度完善和发展。强化市域治理现代化创新示范,突出抓好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深化“两个健康”先行区创建、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开展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深化龙港行政体制改革、深化社会信用体系示范城市建设、加强“城市大脑”建设、加强和创新网络综合治理、健全都市区协同发展机制、深化社会力量办社会事业改革、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擦亮“瓯江红”基层党建品牌等创新示范项目,促进市域治理现代化各项工作更加扎实、更有成效。

  4.营造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的浓厚氛围。广泛宣传市域治理现代化建设,总结和推广各地先进做法和经验,引导全市人民以主人翁姿态参与市域治理现代化实践。加强市域治理现代化理论研究,发挥智库参与治理的积极作用,围绕高水平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建言献策。各地各部门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对治理现代化问题作出专题部署,确保中央及省市委推进治理现代化的各项重大决策部署落地见效。